一、问题产生阶段的教师指导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同样,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许多活动主题都来自学生的问题,是学生想要知道、希望了解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准备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在问题产生阶段,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问题?如何关注身边的问题,并启迪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恰当的问题意识。
(一)什么是问题[1]
对“问题”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但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主要有: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事故或麻烦。这里所谈的“问题”,是指第二种解释,即超越个体已有知识体验和技能所能解释或解决的疑点。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的确,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可能出现,明确问题的分类对问题的顺利解决很重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问题可作不同的分类。一般来说,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答案的多少,可把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是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例如,小花有5元钱,买铅笔花了2元,买橡皮花了l元,小花还剩多少钱?开放性问题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无数个可行性答案的问题。例如,一杯水有哪些用途?
2。根据问题呈现的具体情境,问题可分为书本问题和现实问题
书本问题是指书本上呈现的、经过书本编写者选择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在表述上信息充分,并要求给予期望的、正确的解答。例如,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如果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8厘米,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现实问题是指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可以寻求多种多样可能的解答,对这些解答可以多中选佳,佳中选优。例如,设计一条由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
3。根据信息表述的明确性,问题可分为明确的问题和模糊的问题
明确的问题也叫确定性问题,是指具有明确的条件、目标和解决方法的问题。模糊的问题也叫不确定性问题或结构复杂的问题,是指对条件、目标和解决方法没有明确规定、说明的问题。例如,怎样培养创造型教师?怎样培养创新性人才?
4。根据寻求解答的指向性,问题可分为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
理论问题是指以探讨和发展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定向的问题,即基础性研究的问题。例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关系的问题。应用问题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发新项目、新产品,并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为定向的问题。例如长江隧道建设问题。
5。根据创意性,问题可分为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
常规性问题是指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的、创意程序较低或无创意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不需要寻找新的策略,只需直接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提取有关的解决方法。例如,求1+2+3+……+10的和。创造性问题是指富有创意的、需要重组已有信息和知识经验,寻找新策略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树上有五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
6。根据内容不同,问题可分为低级型、中级型、高级型问题
低级型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已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只需记忆。中级型问题也是由他人呈现,但解决的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需要推理。高级型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靠记忆和推理,还需运用创造性思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高级型的问题,是由小学生自己发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根据已有经验在特定情境中产生和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的来源[2]
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可以发现许多问题,问题来自人们的生活,来自人们的观察或者科学研究等。例如,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通过观察,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还有桨,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概括起来,小学生的问题来源有以下几个渠道:
1。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学习生活问题,学生会对许多问题感到困惑或产生兴趣,这些问题经过分析和梳理以后,就可以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的主题。比如,随着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存在于绝大多数家庭。在一个家庭中,1个孩子同时受到6位家长的关注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样,孩子难免会被宠坏。那么,这些主体意识很强的小学生在校园中如何才能融洽相处呢?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现在网络技术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使得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中,如何正确对待电脑和网络,也成为小学生应当思考的问题。
2。学校配合各种社会活动遇到的问题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各项活动中,让孩子大胆实践,诱发出孩子充满灵性的创造活力。同时,学校为了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寻找和发现问题。例如,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教师可以启发小学生思考该节日的社会意义,甚至可以组织小学生配合当地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或者环境保护组织,参加一些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或者指导小学生开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培养小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再如,浙江杭州某学校通过开展的“关于杭城酸雨污染的调查与思考”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关于酸雨、酸雨污染的知识,并对杭州的酸雨污染状况做了调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防治酸雨污染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3。小学生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许多小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比较关心,教师也可以引导小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去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从中发现和寻找问题。例如,2010年甲型H1N1流感的扩散,给全世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教师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启迪小学生思考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如何防御传染性病毒的影响与危害。再如,在十八大新闻中心,11岁的小学生记者张佳鹤对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提问:房子花光爸妈积蓄,没钱给买玩具了怎么办?请教部长伯伯怎样能让房价降一点?对此,姜伟新回答:希望你们小朋友好好学习,房价的问题将来会解决的。虽然建设部长答非所问,但是,小学生记者的提问也说明了他们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三)提出问题的基本要求[3]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如何提出问题,首先自己要明确提问时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因此,在具体指导小学生提问时,教师应让小学生明确以下要求。
1。进行认真思考
问题来源于思考,只有经过深思熟虑,问题才有价值和意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密切联系小学生活的实践性课程,课程中的活动主题是小学生基于自身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调查、体验和感悟,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的。小学生只有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才能从事件或现象的表层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认真思考是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指导小学生在提出问题时进行认真思考。
2。问题有创新性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价值,都能够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只有那些有创新性的问题才能成为开展活动课的基础。但是,这里所谈的创新跟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是有区别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他们所提的问题不是照搬别人的问题和思想观点,是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问题,对广大同学具有一定启发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就应当认为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问题。
3。语言表述清晰
这是对提出问题表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要让小学生学会把自己的问题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来,让大家能够理解。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小学生应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另一方面,小学生应明确问题的要素、实质,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提出问题时,尽可能让他们学会用简明的语言,把想要提出的问题清楚地表达出来。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范例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