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正式的实施行动研究。在实施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开放态度,不断验证、修改或反思自己已有的教学知识,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一般而言,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教学促进知识的转化与生成。这种行动研究较好地将教师对自我的知识管理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统整在一起。由于行动研究相对较为复杂,因此本章在最后的新颖、鲜活的案例部分中特别摘引了一位教师的行动研究过程。希望能够在具体描述过程中,体现出教师怎样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带动个人知识管理从而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完善。与行动研究相比,其他的教师自我知识管理方法相对简便易懂。下文将会对这些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合作自传法。校本课程的开发常常需要教师共同设计、合作完成。因此教师的自我理解、教师间的相互了解就变得分外重要。合作自传法就是希望所有参与校本课程设计的教师能够针对“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家庭背景”“目前的工作环境和特征”“教育理念及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反省过去的生活经验对自我知识建构的影响”这些核心性问题进行反思与自我分析。在完成自我梳理后,教师之间能够更为深入地互相理解,这在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整合教师之间的知识,发挥不同教师的特征,理解不同教师的设计理念等都是建立在有效的沟通之上,而这些沟通常常能够在合作自传法中逐步达成。
札记反省法。教师可以将教学实践和理念互相对应,不断反省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由于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因此可以尝试将教学理念付诸实践。这种尝试方式往往会带来另一种结果,即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总是存在难以逾越的差距。那么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差距,反思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拓展自己的教学知识。
经验学习法。这种方法是选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展示并让教师就教学经验进行描述,进而让教师进一步诠释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并收集这些观点形成一个集体的反思资料。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既可以协助教师厘清自己对待某种教学实践的观点,又可以建立团体合作之间的相互信任。
档案搜集法。教师可以将关于教学或课程发展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记录、相片、录影、录音等)加以注释和反思,使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形成档案。这样教师就可以基于这些材料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与交流。制作教学档案过程中要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重要问题:我做什么?我怎么做?我要怎么改变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达标程度是什么?学生的评价如何?同事对我的评价如何?
教学档案的制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个综合的整体说明,其中包括了教学理念和目标;其二,教师作品(如教案、教具);其三学生作品(如作业、项目报告书等);其四,每个作品的基本标题以及注释;其五,作品反思(包括教师反思和学生反思)。当然在制作档案过程中,教师要首先明确确立档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还是为了记录学生发展。针对不同目的教师可能会搜集不同的材料。其次教师最好通过合作的方式,发展共同的教学档案,这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合作,增加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在制作档案时互相对话,推动教师的反思。最后教师应该避免墨守成规的方式,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资料存档。
个人理论建构法。这种方法首先需要教师个体能够梳理自身的教育经验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理,其次教师要不断进行合作与反思把这种自身的经验式理论与外部的实践相结合,落实于行动进行研究,[38]不断丰富其中的专业实践理论从而完成体系化的知识建构。这种方式要求教师个体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较高的自我总结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进行网上学习。由于资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个体生活之中。网络所具有的不断更新、实时互动、信息共享等特色使得学习者不仅可以使用网络来收集多元化的资讯,与此同时学习者可以跨越地域界限与他人进行实时互动与分享,这种便捷、快速的信息分享方式无疑可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另外,从科技发展态势来看,网络学习正在逐渐冲击传统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学习方法而不是墨守成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网站资源、应用程序等进一步将课程多元化、趣味化或拓展化,这可以帮助教师更为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附录:“探讨力学的奥秘”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前言:钟老师是一名资深的高中物理教师。她对自己的学科教学充满热情,同时也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钟老师具有多年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她不断改进教学,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这个行动研究就是钟老师不断探索的一个小小缩影。
我在学校开设了一门名为“探讨力学的奥秘”的校本课程,每次课程设计为3个课时,每次参与课程的学生大约为20人。这些学生都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对物理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这个课程更多地探讨力学方面的问题。由于这是一门校本课程,我对课程的设计有较大的自主权。起初我采取的教学方式是预先给学生创设若干物理情境,并预设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分析,然后以书面作业的方式上交,教师进行批改,最后将学生在作业表现出来的问题在课堂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这种方式循环进行。课程结束后我让学生写下了学习本课程的一些感受,有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的课程对其探讨力学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一些学生则认为成效一般,虽然在课堂讨论时能够理解老师与其他同学所讲述的内容,但是面对新的情境自己还是一头雾水;更让我感到失望的是有两个平时物理能力较高的学生认为这个课程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似乎课堂讨论的问题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面对这种反馈,我认为在下一个课程开始前必须对此进行一些改变。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常常能够提出一些好的问题,而这些好的问题又可以带动他们持续思考。另外,我发现学生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中讨论会更加关注,同时能引起更大兴趣。我想让学生对这门校本课程更感兴趣,那么接下来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在这门校本课程中提出好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需要清楚的是: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好问题吗?带着这个疑问,我选择展开一次行动研究,尝试通过这项研究完善课程设计、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力学方面的情况,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此项研究邀请了一位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学者作为批判伙伴,合作共同开展。
一、焦点领域的陈述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向教师提问的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这个符合我们行动研究的核心目标,因为它包含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也就是那
些我所关注的、力所能及的,也是我热切希望能改进和改善的方面。
二、发展研究的问题
这个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能够提出好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什么才是一个好的问题?好问题如何定义?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层次的问题呢?他们的学习水平如何?
三、文献的探讨
首先,我运用KI中国期刊数据库、ERIC学术库及GoogleScholar进行了文献的查阅,发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与我研究的问题相匹配,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依据。然后,就这个问题和我的批判伙伴进行了探讨,并且得到建议,确定引入改进后的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借助网络查询,我对这一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改进后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认知过程类别分为六个层次,即记忆(Remembering)、理解(Uanding)、运用(Applying)、分析(Analyziiing)。[39]
1。记忆
记忆就是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有关信息,分为再认和回忆。
(1)再认—又称为识别,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找到与呈现材料一致的知识。
(2)回忆—又称为提取,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相关知识。
2。理解
理解就是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又分为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七个方面。
(1)解释—又称为澄清、释义、描述、转换,即从一种呈现形式(如图形)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如语言)。
(2)举例—又称为示例、具体化,即找出一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例子。
(3)分类—又称为类目化、归属,即确定某事物属于某一个类目。
(4)概要—又称为抽象、概括,即抽象出一般主题或要点。
(5)推论—又称为结论、外推、内推、预测,即从提供的信息得出逻辑结论。
(6)比较—又称为对照、匹配、映射,即确定两个观点或客体之间的一致性。
(7)说明—又称为构建、建模,即建构一个系统的因果模型。
3。运用
运用就是在给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又分为执行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