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 二教师层面(第1页)

二教师层面(第1页)

二、教师层面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

费兰德和希柯森(Frand&Hixon)曾经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分为检索、分类、区分、评价和综合技能。[33]多西(Dorsey)进一步提出个体的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七种能力:检索、评价、组织、协同、分析、表达和资讯安全。[34]

1。检索能力:个体能够从相关的图书馆、数据库、网络资源等处查找相关资讯的能力。这种资讯的检索不仅包括从已出版的书籍、报纸等渠道收集资料,也包括通过访谈、调查或是实验来搜集资料。个体需要具有一些检索的技巧,如发问、聆听的技巧,同时个体也具有阅读、记录相关资料的技巧。

2。评价能力:个体能够对错综复杂的资讯的质量与关联性进行判断。能够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资讯进行准确评价。个体需要掌握一定的评价资讯的工具。

3。组织能力:个体能够将自己已有的信息和新的资讯进行整合。个体需要利用相关的网站或管理软件来组织大量的信息并为自己所用。

4。协同能力:个体能够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并且分享自己的观念从而共同发展,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掌握有效的工具进行信息沟通、小组分享及问题的解决等。

5。分析能力:能够从驳杂的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内容并转化为知识。学习者要能够了解资讯的性质,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有效的工具从这些看似无关的信息中寻找并建立潜在而又富有意义的关联。

6。表达能力:个体能够了解与听众有效沟通的技巧和能力,能够将所要分享的内容与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且能够通过不同的媒介准确传递所要表述的信息。

7。资讯安全能力:在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中,如何保持信息安全、如何对信息进行备份、储存,以及有意识地保护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也是十分重要的。

香港地区学者郑志强根据这一基本能力框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师范生而言,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是其掌握教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其中检索、组织、分析和协同四个方面的能力尤其对师范生掌握教学知识的情况有显著的预测能力。[35]换而言之,在拓展师范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重视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在下一部分,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到教师知识管理层面,讨论在校本课程的脉络中教师如何发展、完善知识管理。

(二)在校本课程中发展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方法

一般而言,教师加强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展行动研究。哈格里夫斯研究表明,知识生产的模式是第一种模式不断向第二种模式改变的过程。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所谓模式一,即强调知识产出具有理论、同质、专家引领与供应导向等基本特征,而模式二则更加强调跨学科、混合、需求导向等特征。[36]据此可知,尽管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知识生产主要以模式一的方式存在,但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网络的日渐普及,学校教育的知识正在逐步迈向模式二。换句话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正在逐步强调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知识。因此教师更应该从前线的教学经验中不断总结、提炼相关知识,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行动研究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作为一种扎根于课堂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关注在真实情境下存在的特定问题,有系统地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改革方案,并付诸实践,同时检视改革方案的影响。此种强调在研究中采取改革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的研究取向可以让教师经由反思与行动增进教学实践能力、拓展教学知识、储备研究能量,并可以不断改善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改善,从而不断拓展乃至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造和革新。

为什么校本课程为行动研究提供了合适的场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可能会发现一些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但是相对紧凑的教学时间常常成为教师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的主要障碍。而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教师多数拥有弹性的时间安排,可以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行动研究。同时行动研究的取向目标是为了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因此将两者相结合也可以直接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简单来说,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可以从下几个方面依次开展:

首先是确认焦点领域。这个阶段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叙述和观察,即教师要厘清教学情境,能够清晰准确地观察并讲述在教学情境中发生了什么;其二是提出问题,即基于前一阶段的叙述和观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结合下述标准:

(1)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教与学的吗?

(2)这个问题是在自己行动的影响范围内吗?

(3)这个问题是自己热切关注的吗?

(4)这个问题是自己急于去改变的吗?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反思焦点领域,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可能与这个问题有关,而自己并不了解。在初步明确了自己的问题之后,进入第二阶段: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在第二阶段,教师可以借助与同事的讨论、向大专院校的学者咨询或在网络上查阅相关的专业性书籍。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尽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围绕自己的焦点领域搜集材料,了解他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见解、研究结论或相关理论。《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综合素质·中学)》也指出教师应该具有“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等。在教育文献检索部分,ERIC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网上资讯中心。它是由美国国家图书馆在1966年设立的,作为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中心的隶属部门,它包含了从幼儿园教育到成人继续教育等不同阶段的相关文献供查阅。另外大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等都是可以让教师获取相关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这一阶段,教师大量收集、整理关于焦点领域的外显知识。在查阅了相关资料、获取丰富的理论和研究结论之后,接下来将会进行第三阶段—撰写研究计划。

在第三阶段,教师将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开始撰写研究计划。在研究计划中,教师应该包括以下九个步骤:[37]

(1)明确焦点领域、确定行动研究的目标;

(2)界定定义;

(3)发展研究问题;

(4)描述干预行为;

(5)描述行动研究成员;

(6)描述相关的协商;

(7)确定行动研究时间表;

(8)确定可用资源;

(9)制定搜集资料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整合关于焦点领域及日常教学的相关知识,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行动研究计划。第一,教师要明确行动研究的目标,并对此进行准确的表述。第二,基于已有的文献,教师要确定如何界定问题中的核心概念。第三,教师将根据这个核心概念发展出明确的研究问题。第四,教师要基于理论的查询和自己的教学知识确定自己将会在哪些方面进行干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其他教师的参与,是否需要家长的支持,是否要获得相关学者的帮助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和这个研究的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等)进行有效的协商,以期获得最大范围的支持。接下来,教师将会根据具体情况明确行动研究可以获得的资源及施行的时间。第五,教师要知道运用何种方法来搜集相关的材料以备日后的反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