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何兰芝读书笔记 >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方法(第7页)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方法(第7页)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

教育个案研究的对象通常是单个的个体,既可以是某个学生,也可以是某位教师,或是某个教育团体。另外,作为教育个案研究对象的个体还应具有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①在某方面有显著的行为表现。②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指标与众不同。③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个案研究法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因此,个案研究法既可以做静态的分析与诊断,也可以做动态的调查或跟踪。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不多,所以研究时间较为充裕,可以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个案研究法的手段往往是综合的,搜集个案资料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评定、实物分析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搜集有关研究资料,以获得对被研究者充分而深刻的理解,发现和挖掘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规模小、方法灵活多样、没有时间限制,且研究结果具有针对性,特别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此适合一线教师使用。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因样本较小而代表性、普适性差;定性分析的结果难以量化、标准化,容易做出主观的不精确的结论;费时费力,研究对象易流失,由此导致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削弱。

(三)个案研究的目的

1。提供描述

在许多教育个案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如实、清楚地描绘并概念化某个现象,即对情景和环境进行再现式的一系列的描述,让人们能够从这些生动的描述中认识到该情境所具有的意义,获得对特定人物或事物的生动的图景。

在有些教育个案研究中,研究者的目的是解释某些特定的现象,了解某一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从某个个案或某些个案中寻找个体行为和程序上的特定模式。模式代表的是现象与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如果一种现象的变化引起另一种现象的变化,这种模式被称为因果模式。如果不能确定发生变化的几种现象之中究竟谁是原因方、谁是结果方,则只能将其称为关系模式。

3。提供评价

通过对某些特定现象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对计划、个体和环境等做出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也包括与社会、组织和人的表现相关的需求评价。

(四)个案研究的基本过程

个案研究虽然研究对象较少,但其研究的过程却并不简单。一项完整的个案研究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问题,建构理论假设

实施个案研究,首先要明确想对什么问题进行研究,因为研究问题不仅反映了研究的目的,也影响到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影响到对研究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个案研究始于问题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是研究的开始。其次还需要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搞清楚问题研究的方向和范围,明确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思路。

问题确定之后,研究者就要针对问题建构相关的理论假设。假设是指研究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主张和看法,它是引导研究进行的线索和蓝图,能够帮助研究者分解研究目标、细化研究问题、制订研究计划、搜集和分析研究资料以及归纳总结研究结论等。假设必须以对研究问题现有的可解释理论和资料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不能毫无根据地“猜测”。

2。选择研究对象

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确定在某一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作为研究对象。适用个案研究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对个体某属性有了研究后,需要用个案来说明个体总的状况;二是有的事物并不普遍、不具有代表性,但值得关注,也适合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三是在对某种理论、方法的运用中,采用个案加以反馈,在实践中验证;四是出于不断积累研究材料的需要,以个案作为实验对象,为大面积进行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3。搜集个案资料

详尽的资料搜集是得出准确结论的重要保证。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必须尽可能地运用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测查等各种手段,搜集与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有关的资料。个案研究的资料内容不仅包括个案研究对象的现状资料,而且还应包括个案研究对象的历史资料。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同一现象的资料,可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4。个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资料整理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查漏补缺,对重要的缺失的资料及时补救;二是归纳分类,为资料的分析提供思路;三是去伪存真,甄别价值,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对研究过程中搜集的研究资料,如观察资料、访谈资料、测验或实验数据和照片、录像、录音等材料以及研究者查阅的文献资料等,应该分类登记。对个案资料的整理一般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可以用标题索引图示或用网络关系图来表示个案资料之间的顺序和关系。

研究者只有对搜集到的个案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才可能获得重要的、有意义的发现。在进行个案研究资料分析时,研究者需要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归类,按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做一番梳理、汇总,考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比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形成一定的观点、理论,对研究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形成原因进行解释、说明。

个案研究资料的分析类型主要有解释性分析、结构化分析和反思性分析,其中反思性分析在教育研究中运用得较多。反思性分析是指研究者主要依赖自己的直觉和个人判断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也可以包含对现象的批评观点。对教师来说,必须经历丰富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有效地进行反思性分析。

(五)个案的补救、矫正与发展指导

个案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个案的发展,这就是个案的补救、矫正与发展指导。研究者根据对个案资料的分析、诊断,把握个体差异、找到问题所在,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设计一套因材施教的方案并加以实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从影响个案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因素来看,对个案的发展指导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心理治疗、思想交流等方式矫正影响学生发展的自身内在的因素,以使其与社会环境的要求相适应;二是通过改进学校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等方式改善影响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使之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六)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报告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描述性报告,比较详细地叙述个案资料,尽可能用原话来描述个案的呈现和解释;第二类是简介性报告,着重反映个案的主要特征,较简洁;第三类是分析性报告,对论点进行直接论述,并说明个案的各种可能现象及推理过程。

(七)确定个案研究结果的应用程度

教育实践工作者在阅读个案研究时,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应用到自己所在环境中去,也就是说关注个案研究的可应用程度。

确定个案研究结果的应用程度的方法之一是看个案的抽样策略。通常认为,如果研究者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个案,那么其研究结果被认为可以应用到其他类似的个案中去。如果研究者研究的是多个个案,那么不同案例之间的研究结果若是一致的,就证明该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其他情况和个体身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