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问题
确定问题包括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是行动研究的起点,行动研究的问题通常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即对问题予以界定,诊断其原因,确定问题的范围,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确定问题需要弄清楚:第一,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如此?第二,存在哪些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第三,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哪些因素的制约?第四,众多的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但一时改变不了?哪些因素可以改变,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的?第五,创造怎样的条件,采取哪些方式才能有所改进?第六,什么样的设想是最佳的?
(2)拟订计划
行动研究计划应包括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两种。总体计划是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全面系统安排,具体计划是根据总体计划而制订的研究行动的具体措施实施的安排。拟订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②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行动研究计划是研究者制订的用来指导规范自身研究实践的行为规范要求,如果缺乏应有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研究计划也就难以落实。考察行动研究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一是看计划所设计的每个步骤是否具有转化为行动的可能性。二是看能否准确、清楚地表述具体步骤或问题,以保证行动研究的实施效果。
③计划具有清晰的层次或梯度。行动研究计划包括总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的计划。总计划是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总体规划与设想,因此,在陈述上有时带有原则性和规范性的指导意味。具体行动计划规定每个行动的步骤,要求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同层次的计划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应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体现相应的梯度,具体的计划应反映总计划的基本精神。
④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严格说来,行动研究计划的意义不在于规定研究实践的每个细节,而在于提供研究实践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因此,行动研究的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允许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计划,把本来未考虑到却在行动中显现出的各种新情况、新因素纳入计划。
⑤体现参与者的需要。行动研究计划是行动计划与研究计划的高度统一,它并不是在行动之外制订一份研究计划,而是在行动之中融入研究,通过研究提高行动的自觉水平。因此,行动研究中每个人既是计划的制订者,又是计划的实施者。制订行动研究计划要根据问题的实际价值和参与者自身可供支配的资源(如时间、经费支持等)综合考虑。
2。行动
行动是行动研究的第二个环节,行动既是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过程,也是研究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行动的主要任务是在研究中促进工作的改革、认识的改进和行动所在环境的改善。从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来看,研究者的行动(或实践)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也是后续的考察和反思的实践基础。行动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动之前,做好准备
首先,做好思想准备。在采取行动之前,研究者需要获取有关行动及其背景、条件、效果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考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行动的动因与意义,为采取行动提供思想上的准备。其次,保证人和物到位。课题组成员在共同分析背景和行动的基础上,对总计划、具体行动提出修改意见,对所需资料进行核实,对考察手段进行核对,保证人和物到位。
研究者兼有实践者与研究者等多重角色,可能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与阻力,影响到原定计划的实施。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行动研究与其他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执行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行动中现实因素的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计划调整。
(3)注意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统一
虽然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其首要目标,但并不因此排斥对事物规律的研究,它只是更强调理论和措施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修正、补充甚至证伪。更强调知识和理论的源泉是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因此,在采取行动时注意行动与研究的结合,注意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统一。
3。考察
考察是对行动者及其行动的实际状态(包括背景、过程、结果、特征等)的全面了解和认识。主要任务是搜集行动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是反思、修订计划和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前提条件。考察的要求如下。
(1)要进行多视角的考察
由于行动研究赋予教师以“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双重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研究活动的“旁观者”或“局外人”。为使考察更有利于获得行动研究状态的真实信息。在行动研究中,可以有教师的自我考察,可以借助其他仪器,或通过其他研究者、同事或学生的观察和描述。
(2)使用各种有效的考察技术
为了使考察系统、全面和客观,行动者和研究者应该运用各种有效技术,既可以是行动者借助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考察技术,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考察技术。究竟采取哪种考察技术,必须视教师的能力和具体的教育情境而定。
(3)考察要与思考相结合
考察过程中要认真思考,提高研究的质量。例如,怎样对所发生的现象有深刻认识?怎样与有关人员开展讨论?需对问题和总计划进行怎样的重新认识?能设想什么样的新计划?
4。反思
反思是行动研究的第四个环节,反思是在行动和考察之后做出的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系统描述和对行动研究过程、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反思是行动研究的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的要求如下。
(1)以研究问题为基点
行动研究是始于问题解决的。在反思改进步骤中,教师需要针对原初的问题具体地展开反思改进。如是否解决了原初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原初的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计划中得到解决?等等。
(2)以研究计划为参照
教师的行动或实践是在研究计划的指导下展开的,结合研究计划来反思行动或实践,一是有助于考察原有研究计划的合理性;二是有助于完善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无论原有研究计划的合理性如何,都能对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提供参照的价值,因为我们在后续的计划中可以汲取其合理的内容,摒弃其失当的或不合理的内容。
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是行动者的反思,是教师对自身行动或实践的反观。这种反观有时是描述性的,如对行动或实践所处的教育情境的记述;有时是批判性的,如多角度地对自身行动或实践合理性的综合剖析。
(4)以改进实践为归宿
行动研究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开始,最终走向教师实践的改进。教师反思的指向也应该是实践的,即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是否增进了教育?
六、个案研究法
(一)个案研究法的含义
个案研究法是一种对真实情境中的个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学校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的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观察、问卷调查、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搜集反映个体各方面情况的详细资料,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发展过程、个体特点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并且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追踪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
(二)个案研究法的特点
教育个案研究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