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何兰芝读书笔记 >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方法(第2页)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方法(第2页)

完整的文献综述由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

(1)引言。引言的作用是说明写作的目的、界定概念和综述的范围,综述文章的开端应开门见山地揭示所要叙述的问题,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正文。要对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的背景,问题的起源、现状做出交代,指出已解决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手段,对当前的影响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概述,其中发展概况和当前的研究现状应该是综述的重点部分。

正文是综述的主体,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综述,还可以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对其评述。尤其要强调,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要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3)结语。结语是对综述内容的总结。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要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待解决的问题等,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4)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目录,包括所依据主要资料的作者、标题和出处,著录条目必须按标准书写。

2。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文献综述要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所研究的课题,系统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批判性评论。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避免简单的文献罗列。

(2)引用的文献应该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要选择那些权威的、质量高、作用大的典型资料,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3)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资料匮乏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引用内容要忠实于文献,但综述中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代表性观点说清楚,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

(4)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参考文献,而且必须有足够多的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虽然参考文献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二、观察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观察研究法的分类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观察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观察又称现场观察,指在自然情境中,观察人的行为、分析人的心理。对观察对象和观察环境没有任何的控制。如上课过程中,观察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实验室观察又称控制性观察或条件观察,指研究者预先设置一定的情境,在预设情境中观察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如在实验室中,运用一定的学习材料,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研究学生的记忆效果。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根据是否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如摄像、单向玻璃等),可以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指用人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在现场直接观测,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观察。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如录音、录像等,间接地对幼儿的心理或行为进行观测、获取资料的观察。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学习、活动中进行观察。如教师与学生共同听课或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行为。非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观察。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三)观察研究的实施步骤

1。观察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观察做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的知识准备:根据研究的内容,查阅相关的文献,了解所研究问题的相关知识背景。另外,进行现场预备性观察,了解所研究问题的具体行为表现。如研究学生的数学技能,就要了解学生数学技能的具体行为表现及影响因素,为观察变量的操作化和观察记录表的编制做好准备。

(2)制订严密的观察计划:在做好知识准备后,就要开始制订观察计划,它是进行实际观察的依据,也是观察质量的保障,所以要尽量严格、详细。观察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观察内容和行为;明确观察的时间、地点、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记录方式,编制相应的观察记录表格。

(3)观察人员的培训:如果观察研究有多个观察者,观察之前要对观察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观察的目的和具体内容,明确观察记录的标准,尽量减少观察者之间的观察误差。进行预备性观察,发现问题,讨论纠正。

2。实施观察

按照观察计划,到现场实际观察,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有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不能粗枝大叶。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期望进行观察记录,导致观察误差。

(2)与观察对象接触,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自然的关系,不要因观察人员的介入而干扰观察对象的正常活动。

(3)应严格而灵活地执行观察计划。一方面,观察活动尽量不要脱离观察计划。但是,如果预定的观察计划有不妥之处,或者观察对象出现一些没有预料到的行为,这些行为又非常重要,则应及时修改观察计划,使记录更全面,研究更完善。

(4)做好观察记录。根据观察的具体内容和行为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记录方式。如果是叙述性观察,就应注意资料的详细和完整。如果是取样观察,要选择好观察的行为样本,注意行为的操作化,编制相关的记录表,进行观察记录;如果用评定法记录,选择合适的评定方式,按相应的程序进行观察记录。

3。整理分析观察资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