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知识的同时,要建立“教会思维,为思维而教”的现代教学理念。实践证明思维品质是可以培养的,北京师范大学朱智贤、林崇德教授曾进行长达5年的培养思维品质的研究,他们总结了优秀数学教师的经验,制定了在运算中培养小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学科知识学习做问题化处理
关心未来教育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认为,未来的学习着重于考虑、发掘问题,及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这就是“问题化策略”的指导思想。
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之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探求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需要感知),问题才是产生学习的动力与能源。带着问题才会去深入思考,否则学习只能是肤浅的。有问题、有疑问即有动力,有质疑便会生成问题。
备课时的设问构思是问题化处理的关键,下面几点值得遵循:一是问题要明白无误,要让学生理解并明白用何种方式做出回答;二是问题应发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而不是引导他们接受现成的答案;三是不论是话题还是案例都要归结于问题,才能有效找到切入点或启智点,进而融入教学进程。
二、教案的编写
(一)教案的内容
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而准备的书面计划或方案。既然是计划或方案,就要有一定规范,由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差异和课型的不同,教案的格式可以有所不同。教案所要反映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十项。
1。课题(本课名称)。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3。课型(指新课、复习课、练习课等)。
4。课时(指课时安排)。
5。教学重点(指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可以因课时和教育对象而异)。
6。教学难点(本课教学时易产生理解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7。教学过程(指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教学内容、方法、步骤、措施等)。
8。作业(指作业布置)。
9。板书设计(指黑板上板书提纲或多媒体显示的授课提纲)。
10。教具(指教学时使用的材料与设备,要写明名称、使用情况,此项也可置于第4项“课时”之后)。
上述十项内容中,“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主体部分,因为教学目标主要靠教学过程来实现。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基本原则设计教学程序和步骤。教学过程设计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实现。通常,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如下内容(见图8。2)。
图8。2教学过程设计图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1。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教案是预设的,这种预设体现施教者的计划,体现对教材文本的尊重与依托。但教师在教学中又需要生成,生成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预设是有计划性和稳定的,生成是动态性与开放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如何才能达到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呢?
一是预设要精心,但不能僵化。“凡事预则立”,教师课前若没有精心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指向和过程结构就会松散或零乱。但如果过于严密,时间全被教师“霸占”,那么,学生参与活动就无法充分体现。
二是确立课堂现场的教学生成意识。由于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而预设中若过分追求教师的主导也不利于随堂的生成,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与授课中应确立生成意识。教师要有心理准备,不可拘泥于教案中的安排,巧妙利用意外或借助学生的智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然,如果教师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又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2。体现生活化与经验
教材源于科学也源于生活,新课程把关注生活和经验作为编制原则。教师要留心收集、整理、筛选源于生活的学科知识和辅助材料,并将其融入教学设计。教师要努力做到:用生活创设情境;用生活引导学生解决一些问题;用文本知识服务于生活;用学科知识去创造“生活”。
3。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教师设计教案要从“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出发,把教学过程变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特性,不断在教学情境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以讲为主到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
4。体现差异教学
现代学习方式的另一个特点是独特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层次性。把差异看成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构思;一是确立学生的个性与层次性意识,教案设计要体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实行分层教学,至少关注A、B、C三个档次学生目标与过程的差异;三是可适当开展分层的课外辅导,分层布置作业与个别化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