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泽东接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说两者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并不仅仅如此。我们还必须将当时一般存在着的对陶行知深深的敬慕,甚至是尊崇之意放到我们的考量范围之中。陶行知由于受到国民党的迫害遽然逝世,在那之后立即赶赴而来的周恩来和他的夫人邓颖超,“紧紧偎依着死者,眼泪涕泗满面,并发誓说‘陶先生遗留下来的事业,我们一定要继承下去实现它’”。这一幕在赤津益造所著的《陶行知先生》一文中有所记载。
当时的延安,在林伯渠、徐特立的号召下,举行了两千人参加的“陶行知先生追悼会”,陆定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宣读了以下的追悼词:“陶行知的理论和教育实践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唤起人民自己解放自己。他主张人民为自己办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他为了这个主张,孜孜不倦,干了一生。看到陶先生这种艰苦卓绝的精神,难道还有谁不为之感动呢?[12]”另外,毛泽东和朱德也联名给陶行知的遗属发去了唁电[13],电文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以兹纪念[14]。
第二节从“书呆子”论来看杜威·陶行知·毛泽东
(一)“书呆子”论
毛泽东屡屡强调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重要性。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紧跟着他又向前跨进一步,显示出对多读书一事的不信任。在这一点上,我想将它作为问题点来加以探讨。
“书本绝对不可以读得太多。马克思主义的书本是必须要读的,但也不要读得过多。如果读上十来本就足够了。如果读得太多,就会走到反面去,变成了‘书呆子’,变成了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15]
这是他在1964年发表的见解。在那之后的革命过程中间,批判“书呆子”的理论又被许多人反复提到。但在毛泽东那里,“书呆子”论成为否定长期学习的论据。“越学越混蛋。一直以来我对长时间学习文件是持反对意见的。……说到底学生胜过助手,助手胜过教授。教授读书读过了头。”[16]
“必须改革医学教育。像那样读那么多的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长时间地学习,越学越混蛋。[17]”
“学习,越学越混蛋”这样的说法,应当可算作是唱反调式的表述吧?但我们必须要留意的是这个表述实际上成为“学制上必须缩短修业年限”(五七指示),这个教育革命时期教育主张的论据。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作为“书呆子”论的来源,陶行知的思考方法。所谓“书呆子”,在日文里一般被翻译成“书虫”或者是“离不开书本,头脑迟缓的人”。“书呆子”的这个词条没有被收录在《汉语词典》和《汉语辞典》里。像“书**”(沉溺于读书一事),“书厨”(书箱子,转过来看一副博学的派头,但并不能派上什么实际用场。)等类似的叫法倒是能在词典里找到,但“书呆子”确是一般从未听说过的说法。这实际上是许多为陶行知所创造的新词中间的一个。
1920年,他还在使用“书架子”这个词。他最初使用“书呆子”这个用语是在1927年。无论哪一个用语,都是用来嘲笑那些埋头书本呆头呆脑,毫无实用性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至于说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说法,有一些不太相同的意见来说明这个问题。陶行知讲过他还在用“书架子”的时候,“书架子”最初脱胎于“教书先生”一语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的。依据陶行知的观点,教师可以分成三种人。一是教授书本的老师;二是教授学生的老师;三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老师。比起第一种老师,第二种老师将目光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盯着书本不放,在这一点上,第二种老师是强于第一种老师的。但是他又指出最好的老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之后,他对第一种老师提出了以下的批判。
“第一种先生还是可以教书的先生,用的是让孩子们死读课本,强记的方法,把那些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书架子、纸篓子。老师就好像变成了书架子,纸篓子的制造家。学校呢,也就变成了书架子、纸篓子的制造工场。[18]”
1927年陶行知设立了有名的晓庄师范,他将自己的志趣寄予以下的诗句之中:
揭开革命旗,
飘扬劳山侧,
风雨啸起处,
书生失魂魄。
(注:劳山是晓庄的别名)
在这首诗里,他满腔的革命情怀和想要歼灭书呆子的气概可以说是一览无余。
另外,在晓庄师范的图书馆里书写着“书呆子请勿来馆”的条幅。在图书馆开馆的时候,陶行知做了如下的讲话:
“今天的学生不能够再变成书呆子。旧时代的学生,埋头书本死读书。新时代的学生,必须留意那些活着的书本。什么是活着的书本?就是活知识的宝库——花草,树木,鸟兽,山水,所有这些活着的书本。生产,实验,建设,建立起好的社会,这是新时代学生的任务。我们谢绝读死书的学生来馆。”[19]
过去陶行知讲过“书呆子”是从“教书先生”那里脱胎而来的人物称呼,在这里,我想要说明的是,“书呆子”是从“读死书”那里派生而来的。紧接着,读死书单单是阅读书本,与从活的书本(自然,社会)那里学习所谓活着的学习(即做=行为,劳动)之间作了对比。由此诞生了他的名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他不仅仅否定的是读死书,而且向前更进一步,发展到了否定读书本身的境地。
“我们必须明确,书本这种东西只是一种用具,和锄头、铁锨一样应该为人所用。我们认为与其说读书,倒不如说用书。[20]”从“书呆子”“读死书”再到否定“读书”本身的想法,就像我们后来所看到的那样,在教育革命上面被广泛地加以展开。
不仅如此,更进一步究其源头的话,陶行知的“书呆子”论则可以说是从他的老师杜威的书本中心主义批判那里继承而来的。杜威在中国的教育演讲《教育哲学》之中,特别激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书本主义。他指出这种教育有三大弊害:
①形成所谓读书人这样的特权阶级。
②教育的内容“偏向于保守,古训以及文字方面”,在那里,“学科变成纸上假设的存在,并不是真实的东西。”
③学校和社会的断绝。“把那些在社会上已经变成是过去的东西放在学校里教授”,“这样的学校,可以说是每天在人为地制造白痴。”[21]
从这样对书本主义的批判出发,“书呆子”论也好,“纸篓子”制造论也好,直至最后导向“越学越混蛋”这样的思考路线,可以说是必然的发展结果。就像以上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从直接关系的角度来看,毛泽东的反对书本主义“书呆子”论是从陶行知那里得到的。但是更进一步加以追究的话,可以这样认为这个理论是以杜威理论为基础的。
(二)“洋八股”论
陶行知的“书呆子”论是从“死读书”那里生发而来的。理论上它是从杜威那里借用而来的,但是具体地集中在“书呆子”一点上加以思考和展开,则是陶行知密切结合中国现实的结果。旧科举制度下被培养造就的知识人即是这种观实的一种表现。这些人几乎耗费了全部的精力去熟记那不过是死书的四书五经,熟习毫无实用意义的、烦琐的八股文章做法。陶行知称他们为“老八股”,除此之外,陶行知举出的另外一种“书呆子”就是“洋八股”。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同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开始了西洋式的学校教育。形式上可以说有了变化,但在陶行知看来,精神上旧科举的影响还依旧残存。他将这种形式上新精神上旧的教育现实称为“洋八股”。
“(科举的)资格名称被废止,说到学士,硕士,博士这些称呼究竟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一般来说社会根本不了解。就是获得了这些资格的人们,还是喜欢将之翻译成一直以来的旧名称。学士就是秀才,硕士就是举人,博士就是翰林,第一名的博士自然就是状元。穿着洋服的八股,实际上就是洋八股。[22]”后来,毛泽东也屡屡把“洋八股”作为书本主义的特殊形态来加以例举,表明了反对的态度。
“必须停止‘洋八股’,空洞的,抽象的念经还是停止的为好,应该中止教条主义。与此相反,必须形成新的,活泼的,中国一般大众喜欢的中国的做法,中国的风气[23]。”作为“洋八股”的一种特殊形态,毛泽东创造了“党八股”这一概念。呼吁清算“党八股”,所谓“党八股”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用空洞的口号无限制地铺张陈列来吓唬他人的一种做法。也就是说,这是书本主义式的,教条主义式的弊害在马克思主义上的反映。“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开始反对过的。我们为什么又叫它作党八股呢?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造吧:谁说我们一点创造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大笑)[24]”
这个“党八股”的用语,恐怕是毛泽东的“创造”吧?毛泽东看到了“党八股”既有洋气的一面,也有土气的一面。所谓“土气”的地方可以看作是自科举以来养成的中国式的书本主义作风。
另外,毛泽东在说到“洋八股”时,将它与鲁迅联系到一起。鲁迅的的确确曾经批判过新旧式的八股,但说到使用“洋八股”这个用语,恐怕还是应该和陶行知放到一起显得更为妥当吧?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①毛泽东在“注解”之中列举了鲁迅的《伪自由书》一文中提到的“透底”,但那是在1933年完成的文章。而陶行知在《伪知识阶级》一文中论述“洋八股”时,却是在这之前的1927年。②鲁迅在“透底”及其附录之中,只讲到了新旧八股,没有用到“洋八股”这个词[25]。而陶行知却是把作为伪知识阶级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放在一起提出了批判。由此可以说使用“洋八股”一词的人不是鲁迅,而是陶行知。
尽管毛泽东没有提到陶行知的名字,但陶行知的“洋八股”论在延安受到人们关注的事实,则可以从林伯渠的《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宁越的《悼陶师》的诗那里得到确认和证实。(像宁越的“莫怕书呆笑教条和八股……”所表述的那样,陶行知的书呆子批判,教条主义批判和八股批判被看作是同义语来加以对待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