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不能获得满足,则这种需求就不会再发展甚至消失。
◇如果低层次的需求(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未获得满足,则会驱使人去满足此类需求来维持生存,而间接地妨碍了高层次需求的发展。
◇如果需求的满足被延迟了,就会驱使人去满足这些需求,而延迟其他的需求。
◇个人心理能量的运作会影响个人需求的满足状况,而心理能量的方向又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特别是早年所受的挫折和满足的体验和经验对个人心理需求的发展会有重大影响。
在此基础上,罗伊进一步指出,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会成为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动机。比如,一个有安全需要的人,更倾向于选择一份能提供安全环境的工作。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例子:一名大学生很想去一家知名企业做网络工程师,应聘过程非常顺利,可是在最后一轮面试中,当他得知有可能被派到某地工作几年时,还是放弃了这个心仪已久的工作,因为他觉得在某地很容易被传染上疾病,而且社会治安也不够好。
罗伊在其需求取向理论中将那些未被满足需求的由来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并分析了童年时期家庭教养模式对成年后职业选择的影响。图4-3显示了不同的家庭教养模式所形成的三种亲子关系。
图4-3不同教养模式形成不同的亲子关系
根据罗伊的理论,每个人在童年成长时期接受的家庭教养模式不同,成年后所选择的职业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在过度保护或过度要求的教养模式下,孩子的生理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由于习惯此模式的父母吝于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和赞美,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容易形成“依赖型”亲子关系;在出于爱(表达认可或鼓励行为)或者出于偶然(不主动参与)的教养模式下,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从而独立和自信,形成“接纳型”亲子关系;教养模式中如果父母总是忽视或拒绝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则会形成“回避型”亲子关系。如果孩子接受的教养模式是接纳或过度保护,那么成年后他可能会选择服务、商业、组织、文化、娱乐或艺术类工作;如果教养方式属于父母过度要求或家庭氛围是冷漠、忽视、拒绝的,成年后他便更可能会选择技术、户外或科学类等跟物体、动植物而非跟人打交道的职业。
罗伊的理论有一定的缺陷。首先,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会是单一或绝对的,大多数人的经历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往往是依赖、接纳和回避三种方式的混合;其次,父亲和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人的养育模式可能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隔代长辈(比如祖父母)倾向于过度保护,而母亲可能是过度要求,父亲却可能是接纳或冷漠;另外,该理论过度关注家庭教养模式,却忽视了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或重大事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虽然罗氏理论有其缺陷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依据该理论的观点去探索需求满足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毕竟,儿时的成长经验必然会对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产生影响,并由此而影响到其职业理想和生涯决策。
三、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动机是支配人行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力量。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作为推手,我们看不到它,但可以从对行为的观察中去推测。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内在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当需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转化为动机;外在的环境作为诱因引导着个体趋向某个特定的目标。当目标达成需要得到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新的需求再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也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如果需要不迫切,则不足以促使人产生行为以满足这个需要。
第二,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质的刺激,也包括社会性的刺激。客观的诱因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满足某种需要;相反,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动机的内涵: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
◇行为目标是构成动机的要素之一。
◇动机和行为始终是相互联系的。
动机对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人进行某种行为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种活动的愿望。换句话说,愿望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因此,凡是引起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还反映在动机的以下功能中。
1。激活的功能
动机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例如,一个学生想要掌握电脑的操作技术,他就会在这个动机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
2。指向的功能
动机不仅能唤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使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例如,一名学生为考上北大选择了冷门专业,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辅修了心理学专业作为第二学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申请了美国的一所大学继续深造自己喜欢的专业,并最终按照自己的规划走上了满意的职业道路。
3。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对行为起续动作用。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便获得强化,因而某种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个体就会降低活动的积极性或使活动完全停止下来。需强调的是,将活动的结果与个体原定的目标进行对照,是实现动机的维持和调整功能的重要条件。
由于动机具有这些作用,而且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因而研究和分析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的性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认知内在自我、探索外在世界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决策。没有需要、没有愿望,人生就没有前行的动力,而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动力也就无从释放。没有目标的指引,任何生涯决策都是茫然或武断的,决策后如果没有行动,成功便只会一直睡在你心里。职业理想好比天上的祥云,我们都渴望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美好幸福的生活,但如何实现需要明确的方向。职业方向如那空中的明月,虽然清晰但仍然遥不可及。目标则是长在山冈上的那棵树。只要我们方向明确,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就可以一步步登上山冈采摘树上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