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女性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心得体会 > 第一节 职业选择理论(第2页)

第一节 职业选择理论(第2页)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身上都被深深地打下了其成长环境的烙印。影响个体职业选择的家庭因素主要有父母的职业、家庭收入状况及居住地的环境(尤其是邻居的类型)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父母的职业。关于父母职业对孩子职业选择的影响的研究表明,父母职业对孩子成年后职业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父母职业影响孩子的职业价值观

一般来说,父母从事什么职业也就决定了孩子在童年时会遇到、敬仰什么样的人。例如,警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置身的角色模式与消防员的孩子不同——这不是说哪种角色更好,只是说这两种角色并不相同而已。孩子们见过的成年人越多,经由这些成年人对职业的看法引起的对其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也就越强。如果父亲或母亲经历过一段不稳定的生活(如长时间的失业),那么他们的孩子则可能把安全视为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大学教授或科学家可能会促使孩子一生重视学习和研究。传统农民的后代目睹了父母长期辛苦劳作而生活依然清苦的现实,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可能就会有脱离这种工作环境的强烈愿望。这些例子并不是说孩子会自动接受父母的工作价值观,而是说他们有机会认同或不认同父母所做的工作,并使父母的工作价值观在心中扎根。

2。父母职业影响孩子在某些领域的兴趣和技艺发展

父母职业对孩子兴趣与技艺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母职业对孩子某些兴趣与技艺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如一个汽车修理工的子女最初认识的很可能就是与汽车相关的机械操作,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与他人共事。二是父母职业会影响家庭收入,这对孩子兴趣或技艺的培养产生间接的影响。通常富有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形成特殊业余爱好的条件,或许还能开发出潜在的兴趣和技能。财力支持还可以使孩子轻松地进入大学或职业学校。一项对职业“遗传”的研究发现,父亲的职业成就最终会影响儿子的职业志向。在这项研究中,职业成就高的父亲会鼓励儿子上大学,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儿子。该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后代从其父母身上获得的支持高于非大学生的后代从父母处所能获得的支持。

3。父母职业和收入影响家庭居住地

居住地对孩子的影响在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住地决定了我们在每天的生活里会遇到谁,和谁打交道。居民的背景和价值观各不相同,有的邻居重视体育成就,有的看重学术成果,有的则重视职业成就。孩子们之间互相比较的压力也会鼓励或阻碍孩子对学业和志向的追求。同时,居住地的地理位置也会影响职业的选择。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对传统农民的生活可能一无所知,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居民可能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去做滑雪教练。地理方面的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但它的确对人们的职业观有所限制。

总之,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能使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动机和志向。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有机会把握自己的职业。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独特的经历使他形成独特的职业选择。更具体地说,人们的职业选择是他的环境(家庭、学校、工作、社会、文化环境)和他从该环境中学来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社会学习,就是要“用各方面的历史知识来充实自己,对生态和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培养自己应付各种问题的能力和态度”。因此,尽管环境对人会产生各种影响,个人也可以对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

三、有效选择职业的思路

我们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匹配、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做出职业决策。然而,观察和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人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才能、价值观、兴趣来选择职业的。很多人选择的职业既不能体现自己的才能,又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同时自己对所选择的职业也毫无兴趣可言。到底该如何进行有效职业选择呢?这是一个让相当多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以下分析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比较明确的思路。

(一)发展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有效职业选择的基石。也许大家都还记得,在著名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有这样一段爱丽丝与猫的对话:

“请你告诉我,应该走哪条路。”爱丽丝问。

“这要看你想去哪儿。”猫说。

“我不太在乎去哪儿。”爱丽丝说。

“那你走哪条路都没有关系。”猫说。

“我只要能到一个地方。”爱丽丝补充道。

“哦,那你肯定能做到,只要你走得足够远。”猫说。

职业选择的过程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不清楚你要什么,通常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对自己的才能、兴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缺乏深刻的了解,那么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只有寄希望于你拥有特别好的运气。

就职业选择的本质而言,其主要依靠主观和情感经验,因此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可以用来判断什么是“正确”的职业选择,也不存在(或者说不可能存在)某个可以弱化主观影响的独立的公式。在这里我们要进一步强调:自我意识的开发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体要不断将对可选职业的正确理解与自我意识结合起来思考。也就是说,在追求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定期对自己喜欢的职业进行评价,反复询问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么,只有静下来仔细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才可能在职业选择中少一些迷茫与彷徨,多一些自信与坚定。

(二)明确职业目标

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建立职业目标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某个特定的职业领域。既然职业目标对职业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目标呢?一般来说,好的目标应符合以下七个原则,我们通常称其为PE-**ART原则。

P(Positivelyphrased),即目标要由正面、积极的词语组成。

E(Ecologid),即目标要符合身心整体平衡。

S(Specific),即目标内容要清楚明确。

M(Measurable),即目标是否达成是可以度量的。

A(Achievable),即目标是通过自身力量可以达成的。

R(Rewarding),即目标实现时有足够的满足感。

T(Time-frameset),即目标达成一定要有时间期限。

在现实中,大学生群体中没有职业目标或职业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很普遍,其通常表现为不知道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在大学里应该主动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向谁寻求一些什么样的帮助。因此,要进行有效职业选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是第一步,然后从当前的位置出发,寻找切实的路径不断努力,最终才能实现目标。

(三)掌握适当的决策方法

说到选择我们通常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备择方案中挑选出相对好的一个。职业选择的目标是做出决策。

一般来说,决策过程大致包括四个阶段:一是确定需要决策的问题和目标;二是收集、整理、分析信息;三是进行决策分析;四是决定和实施决策方案。决策过程是决策的四个阶段按顺序循环的完整过程。确定需要决策的问题和目标是决策的前提,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进行决策分析是决策的核心,决定和实施决策方案是决策的结果和执行。

关于职业决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有平衡单法和SWOT分析法。

1。平衡单法

平衡单法是一种常用的决策辅助工具,通常在对几个备选项目之间进行量化比较时使用,以便做出相对客观的选择。简单地说,平衡单法就是从“自我—他人”“物质—精神”两个维度,将进行职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划分为四大类别: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其中,自我物质方面的考虑因素主要包括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升迁机会、发展空间、对健康的影响等;他人物质方面的考虑因素主要包括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支持、工作对家庭地位的影响、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等;个人精神方面的考虑因素主要包括成就感、自我实现、生活方式、工作的挑战性、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影响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他人精神方面的考虑因素主要涉及父母、老师、配偶的支持等。这四大类因素是平衡单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每个可能的选择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应用平衡单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列出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一般来说为2~4个。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