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红:《农村教育改革旨在“为何”——论陶行知“为农”的乡村教育目的观及其当代启示》,载《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金林祥:《一本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陶行知著作》,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7期。
徐伟:《陶行知思维能力培养思想探析》,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7期。
康建琴:《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启示》,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7期。
韩西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与他的育才学校》,载《今日重庆》2007年第7期。
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当代价值(上)》,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7期。
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当代价值(下)》,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8期。
唐高华:《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当代诠释》,载《职教通讯》2007年第8期。
蒋威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高校德育》,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8期。
宋松平:《陶行知论“生利”的乡村教育及其启示》,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8期。
古人伏:《全面发展德为根本——陶行知的素质教育观》,载《生活教育》2007年第8期。
林永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载《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8期。
王世德:《陶行知曾“三写遗书”》,载《世纪》2011年第1期。
毕言辉、王志华:《“体育教学生活化”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载《运动》2011年第1期。
苏学艺:《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载《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第1期。
段继业:《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最好本土资源》,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周昌宝、徐莹晖:《论陶行知的学生自治思想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实践及启示》,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刘文俊:《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培养职校生健康的价值观》,载《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年第1期。
姜艳红:《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之比较》,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朱建明、俞虹:《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导自主学习思品》,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第1期。
耿冰冰:《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师资培养的启示》,载《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郑丽伟:《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述要》,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卓胜彬:《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载《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第1期。
刘梦:《“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载《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年第1期。
周正章:《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载《同舟共进》2011第1期。
方欢:《生活教育与开放性作文教改初体验》,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期。
曹子杰:《三个课堂教学做合一——整体推进生活教育》,载《生活教育》2011年第1期。
李洁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载《价值工程》2011年第2期。
王世德:《回忆陶行知最后一次讲演》,载《文史杂志》2011年第2期。
冯军:《陶行知的诗歌理论和诗歌语言实践》,载《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王天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赵慧臣:《陶行知工具教育理论:本土特色的媒体应用方法》,载《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第2期。
张艳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解释学思想》,载《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2期。
向颖:《中学德育软环境培育及路径选择——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阐释》,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邱瑰华、高玉侠:《陶行知诗学思想简论》,载《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刘倩:《试论陶行知的拉丁化新文字观》,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徐扬:《陶行知大众语文观评析》,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王清、顾庆龙:《陶行知和谐家庭教育观特色考》,载《教育评论》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