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基础教育是不是正规刊物 > 第三节 各种考试命题02(第2页)

第三节 各种考试命题02(第2页)

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发生在21世纪之初的课程改革开始后。2003年,海淀区作为北京首先参加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区,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与尚未进入改革的其他县(区)不同,已经无法按照北京市的标准组织中考,于是,海淀区的中考则由北京市考试院(1996年,由原来的高招办、中招办、成招办、自考办等单位合并成立)负责。随着课程改革规模的不断扩大,北京市各个县(区)陆续进入国家课程改革,于是每年都有不同的县(区)在中考时脱离北京市教研室的控制,进入北京市考试中心(院)。目前,事实上成为由北京市考试院为各个县(区)命题。具体的做法是,由市考试院组织人员构成命题班子,当然,市、县(区)教研员仍然会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出题和阅卷的主力军还是教研员这支队伍。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室在中考上的权力萎缩了。

考试院负责中考,不仅是削弱了教研室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对于教研室指导教学造成了威胁——没有决定考的权力,对于如何教难免惶惑,所谓没有指挥棒就是这个意思。据称,目前考试院和县(区)正在对中考进行协商,争取权力“回归”,不过仍未尘埃落定。

2。欲说还休

既然利害超过“小升初”,中考改革自然分外牵动人心。可以设想,中考改革的得失成败会引来较“小升初”更为强烈的社会反响,触动各个社会层面更为敏感的神经。

中考改革起步比较晚,一段时期内的变化只是在权力的转换。开始大张旗鼓地改革,是在20世纪末由教育部发起,基本与新课改同步,指导思想是,“新课程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与评价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丰富人才评价标准,合理淡化考试竞争,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就是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推进课程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前,可以说改革过程基本完成,“2008年6月,全国几乎所有地区都进行了新课程中考。这标志着中考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广阶段。”[34]

简单回溯,改革的主要过程如下:1998年4月,在江苏省苏州市、湖北省荆门市等7个地区启动中考语文考试命题改革,1999年4月,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重点是,各科命题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符合学科特点;提高命题的科学性。要严格考试管理。”[35]

2003年,教育部组织“由高校专家、教研员组成的全国中考评价课题组,在各地自评的基础上,连续6年对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和组织工作进行评价,提出中考命题、审题、阅卷及评价的建议。连续4年组织专家对各地中考命题人员进行培训”。2002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提出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明确了评价内容和方法。要求中考命题“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改革的具体措施:“初中升高中的招生录取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除考试成绩以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等综合评价进行录取。积极探索建立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学生公开推荐等制度。”[36]

改革的成效:“据教育部2007年的调查,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组织了与新课程相配套的中考改革,”改革成效主要表现在:在考试命题方面,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改变单一纸笔考试,理科加强实验操作考试,文科增加开卷或开卷与闭卷结合的考试,英语听力考试得到关注,大多数地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考查科目。一些地方积极尝试将学业考试的成绩以等级的方式呈现,改变‘分分计较’的做法,消除‘名次’生成的基础。一些地区尝试多次考试,缓解‘一卷定终身’给学生带来的压力。90%以上的地区开展了综合素质评价,70%以上的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投档线或入围条件。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37]”

从上述报道的文字看,改革圆满成功。实际上,像许多官方主导的改革一样,在宣告成功的同时,也可以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必须承认,改革的初衷善良美好,但就如前面一再所说,考试竞争也罢,学习压力也罢,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教育本身,而是来自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因此,希望通过一个考试改革便能够解决,未免天真。而用力过度,更可能事与愿违。

就以上述报道所提到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例,北京市的尝试便引起轩然大波,至今尚未平息。

2008年10月21日,《北京青年报》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惊现多种怪胎》为题,对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做了专题报道,称“被称为基础教育破冰之举的综合素质评价正遭遇尴尬”,其中罗列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

“怪胎一:雷同的多胞胎

西城区一所重点中学校长坦诚地说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比如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那几句话:‘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向上,体育好,学习好等。’这名校长感慨地说,‘有的老师给学生写了十句话,一句都没反映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一点意义都没有,我认为应该写得细节化一点,同样是写学生体育好,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写他积极参加运动会或者认真做广播操等。’‘目前,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采集的数据中,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基本大同小异,更有甚者完全是拷贝粘贴。’某区县一名负责高中新课改数据采集的老师无奈地说。”

怪胎二:人人都是优秀

‘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四个等级,我们不允许老师给学生打D,除非学生表现特别不好。’朝阳区一所中学校长说,‘综合素质评价本来是阶段性的评价,我们担忧使用者把它定性为学生永远是这样。’校长们告诉记者,综合素质评价如今被提升到可以左右学生升学、就业的高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阶段性表现不好而毁了他们将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的优点,像学生打架或者受到处分等肯定不会往里写。但是学生毕竟不是神仙,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些缺点。‘既然这些缺点不可避免,我们就采用婉转的表达方式。’海淀区一所普通中学校长说,‘比如某学生的字写得很差劲,考虑到学生长久发展问题,老师会这样写:希望你的字写得更好一些,再婉转一些会这样写:如果进一步努力,你的字会写得更漂亮,这种表述也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多名校长告诉记者,为了消除这个婉转可能给学生将来造成的负面影响,学校都要求老师不写缺点。‘这样的处理比较好’。学长们说,‘没有写一方面意味着学生在这方面有缺陷;另一方面也让使用这个评价的人自己去理解。’

尽管如此,来自宣武、崇文、石景山、海淀、东城、西城、顺义等县(区)的绝大多数校长表示,学校会通过种种努力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我们既不轻易给学生打D,但也绝不有意拔高。

怪胎三:可逮着机会了

为了突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参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人比较多,除了学生本人自我评价外,还包括父母、老师、同学等。只要有人参与,必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情绪化,有的甚至说‘可逮着机会了’。在这些参与评价的人中,父母和学生一般都只会‘弘扬’自己的优点。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则出现了多元化。记者采访发现,绝大部分老师和同学的评价都比较客观,但少部分人的评价情绪化严重,有的甚至还充满打击报复的倾向。‘这种情况不可避免。’海淀区一所普通中学校长说,‘学生课堂表现不好、学生之间关系不好,都有可能趁此机会给予低评价。’为了避免教师中出现这种打击报复行为,许多中学在向上级单位正式提交数据之前,学校相关负责人都要逐一审核老师的评语。校长们说,学校成立评价组,先对学生大致进行分类,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登录填写,‘这时老师的评价不完全是个人行为。’为了更客观一些,部分学校甚至允许学生自己先看自己的初步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学校提出复议,评价组要重新对其评议,确认不予调整的要给学生解释。”[38]

即使不去考虑考试竞争的复杂社会背景,单从技术上,“综合素质评价”也缺乏可靠性。从各个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取代孤立的分数比拼,当然是好事,如果能够保证公平公正,恐怕没有任何人会反对。可惜,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人的各种能力、情感、品德的评价,仍然没有达到公认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技术。所以,并非人们死死抱住分数不放,实在担心金钱、权力、关系等会令愿望美好而技术无保证的综合素质评价被侵蚀、被扭曲,在今天的中国,谁能说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呢!

相映成趣的是,另外一个直辖市天津,却出台了似乎与中考改革不大协调的政策。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在2008年11月发出《关于停止对初中毕业生中部分特长生加分的通知》,决定从2009年起,停止对初中毕业生中的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学科类特长生加分。有报纸冠以“废除特长生加分制度利国利民”的标题登载了这一消息,评论道:“教育界希望以培养特长生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期待不但落空,甚至还强化了应试教育,增加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特长生升学加分’,有着巨大的**力。名目繁多的校外‘奥赛班’、外语班、声乐器班、美术班、竞技体育培训班等应运而生,分级设置,俨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教育产业链。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相为孩子报名学习,甚至强迫他们培养‘特长’。一些学校和教师还打破正常教学秩序,把精力投入到校园之外能赚取外快的特长生辅导班上。而‘特长生’在一些地方甚至演变为‘特权生’,开具虚假‘特长生’证明,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39]

想来天津的尝试也不会一帆风顺,各种各样从可能从“加分”政策中受益的社会成员势必设法“突围”,结果如何,人们拭目以待。

(四)高中会考

1。最年轻的考试制度

会考“指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一种考试。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宏观控制的一种手段,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考试命题限于学科的基础知识部分。各门学科会考通过,即为合格的毕业生。它属水平考试,不分等第。”[40]民国时期中小学都实行过会考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废止,直至改革开放后高中会考重新出现。[41]

对于学生来说,会考比高考的压力小得多,不过考试的科目要多出许多门。高考是文理分科,除语数外为共同必考外,两类的学生分别可以免考某些科目。这主要是因为会考与高中毕业证书挂钩,因此所有课程包括计算机、体育等也要通过。只有全部科目通过,才能够拿到证书。会考也不像高考那样集中在三天之内,而是分散在高中各个年级进行。过去一直是从高一到高三都有,新课改以来,则集中于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各科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C以上为及格。因为难度要显著低于高考,所以一般说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通过。

新课改后,会考分为两个部分,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等科目为市级会考,由市教研室出题,全市统一时间,统一阅卷,统一登分。计算机、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为区级会考,由区教研室出题全区统一考试。具体科目的考试年级各地也有细微差别,以成都为例,2010年会考情况是,高一末:会考地理、历史;高二末:会考物理、生物、化学;高三上学期末:会考语、数、外、政治。

与其他考试相比,高中会考是新中国基础教育中最年轻的考试制度——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在研究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各国有关经验后推行。1985年开始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试点,1990年在全国各地推广实验,1993年成为正式制度。[42]为什么要推行这种考试?有学者概括了会考的最初意图:“当初决定建立高中会考制度时,有两个想法,一是顺应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历史趋势,在高中阶段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要稳定高中质量;二是通过省级高中会考制度的建立,使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更加科学化,从而促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为青少年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43]

上文中的“一”是指高中普及之后,以正式的会考作为高中毕业的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于普通高中的任务始终定性为“双重任务”: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也就是普通高中应该为学生做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但国情所使,普通高中实际上始终“挣扎”在双重任务之中,在相当比例的学生和家长看来,读高中本来就是为了上大学的,因此,双重任务始终是镜花水月,新中国的普通高中一直扮演着国外曾经或仍然存在的“大学预科”角色,单凭建立会考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很难。“二”是指通过会考监督高中教育质量——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有相当的难度水平以保证区分度,而会考则更主要是水平考试:学生是否达到了高中毕业的标准。会考将高中毕业资格分离出来,单独进行考查,高考的职能可以更加纯粹,专门应对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需求。然而,这样一个许多国家普遍认可的性质,在中国却成为会考坎坷命运的隐患。

20世纪90年代后,会考已经在全国普遍实施。如前所述,内容的全面性和对象的全员性令其规模可观。一年一度的会考任务繁重,从命题到最后的发布结果,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大约仅在高考以下。这项工作整体的组织部署,主要由各省级教研室承担。下面是2006年北京市有关会考工作的总结,窥一斑见全豹,可以大致了解一个自然年度中这项工作的主要节奏和内容,大致体会到工作的分量。

“1月9—19日,基教研中心负责进行了北京市2006年春季普通高中毕业会考阅卷工作,9个学科的命题负责人主持了学科阅卷工作。在王燕春副主任的带领下,共有10位教师参与了组织工作。本次阅卷工作共调集全市400位教师,经过11天的紧张工作,共完成9个学科计30多万份试卷的阅卷工作。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四个学科进行了网上评卷,大大提高了阅卷的效率和公平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4月21—29日,基教研中心中学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九科教研员在王燕春副主任带领下,投入到紧张的2006年夏季北京市高中会考招生考试的命题工作之中。基教研中心相关教研室自本学期开学之初即开始做了大量筹备工作,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6月28日—7月10日,基教研中心负责进行了北京市2006年夏季普通高中毕业会考阅卷工作,9个学科的命题负责人主持了学科阅卷工作。在王燕春副主任的带领下,共有14位教师参与了组织工作。本次阅卷工作共调集全市600位教师,经过9天的工作,共完成9个学科计50万多份试卷的阅卷工作。”

“12月4—12日,北京市2007年春季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命题工作在大兴校长大厦举行。在领导小组组长梁威主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王燕春副主任带领下,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9个学科的44位教研员或教师参加了此项工作。在日程紧、难度大的情况下,经过8天紧张的命题工作,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今年的命题任务。”[44]

较之中考和高考的面目严峻,会考要温和得多。学生如果第一次没有通过,可以再考。比如,高一时没有通过,可以在下一年,参加下个年级的考试。即使高中结业时还有科目未通过会考,也可以在之后的几年内再次考试,直至通过。早在课改之前,北京市还增加了春季会考,也是出于对学生更周到的考虑。一位北京市教研员(GF,2008)对此做了如下解释。

“主要是为了多给学生些机会吧。本来会考在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都有,会考不通过,是没有资格拿到毕业证书的。如果只有一次,那么可能一些学生就拿不到高中毕业证书,因为哪怕只有一科没通过也是没有合格。有了春季会考,学生就可能再争取。实际上参加春季会考的学生经常比参加夏季会考的种类多,比方有的已经出国了,在补习语言,准备在国外读大学,但对方要高中毕业证书,这样就得回来把原来没有考的科目补上。还有的已经工作了,希望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另外,在校学生参加春季会考的也很多,有的是第一次没有通过,高二了把高一的会考科目再考一遍,也有的是学生成绩比较好,想早点把会考过了,这样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高一的学生参加高二的会考。

春季会考与夏季一样,也是全科,9个科目都有。难度吗,基本也是一样的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