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是什么机构 > 第四节 教师专业职务评定与晋升(第3页)

第四节 教师专业职务评定与晋升(第3页)

此外,1978年,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共同颁发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随后,霍懋征、斯霞等一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

1993年6月,原国家教委、人事部、财政部将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修订为《特级教师评选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特级教师条件,增加了评选数量,提高了特级教师津贴,改为每人每月80元,退休后继续享受,数额不减。近年来,全社会的工资和教师的工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元的特级教师津贴却一直没有改变。津贴所占教师工资比例已经从13左右变成了130左右,在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只占到160左右,许多人称“特级教师掉价了”,特级教师已经不再那么受人羡慕和追捧。有鉴于此,一些地方在每人每月80元的津贴之外大幅度增加了特级教师的补贴。如黑龙江哈尔滨市规定增加特级教师岗位津贴300元/月;浙江宁波增加800元/月;还有些地区直接提高特级教师津贴,如河北邯郸市提高至600元/月;天津东丽区提高至800元/月;湖北洪山区提高至1000元/月;江苏南京提高至1200元/月;新疆克拉玛依市提高至2000元/月;上海青浦区提高至1500元/月;上海嘉定区提高到20000/年;宁波镇海区提高至40000元/年。

从开始直到如今,一直的说法是特级教师是一种荣誉称号,而不是教师职称的一个级别。实际的情况是,随着不断有新的特级教师人选被推出,便需要相应的评审制度。北京市的情况是,从1992年开始,每三年一次评审特级教师。这项工作,与技术职务评定相互独立,但教研室和教研员也是一定会参与其中的。

二、教研室在教师职务评定活动中的作用

教研室和教研员在教师职务评定方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据众多教师的说法,是“十分关键”,教研员们的说法也与此基本一致,下面是北京市某区一位资深教研员(LT,2009)的介绍。

我:在教师选聘和职称评定方面你们要参与吧?

LT:当然。教师选聘是各学校的事,有的区县就由教研室组织班子去把关,大学毕业生来求职面试,说要就要,说不要就不要。但我们区不是这样,基本由各个学校自己决定。

我:那么职称方面你们要负责吧?

LT;职评是属于人事部门组织。我们教研员一般都是作为学科评委,去听课,把一下学科关。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这件事情上,教研室不是作为一个组织负责和参与,而是个体的教研员去参与,那么是不是大多数教研员都会在这件事上去担任评委呢?

LT:基本上就是这样。因为教研员了解教师的情况,如果找一个普通老师去做这事,他可能谁都不认识,不了解这个教师的情况,也不了解这个学科教师的一般情况。学科教研员不同,他统摄这一个学科的所有老师,基本清楚全区范围里面自己负责的学科的每个教师的水平,在这个学科教师队伍中大致所处的位置。

由于对教学水平评判的权威性,又由于了解所在区几乎每个教师的专业状态,教研员们在这项工作中的地位确实“关键”。具体的的参与方式不外两种。

一种是直接参与职务评定。这种方式是比较常见的。以北京市为例,市区都会成立“职称评定委员会”,一般由行政领导担任主任,成员来自各个方面,如来自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者(有时,并不每次必须),来自不同级别行政部门的干部,中小学校长,当然,最稳定的、一定有的便是教研员。区一级还会更为细致地按照学科分组,对于高级职称的评审,申请者要接受学科组的听课,答辩等。无疑,学科组中教研员是重要成员。

一种是间接地影响职务评定。高级职务评定通常存在差额,于是竞争激烈。这时,教师个人所获得的各种奖励、荣誉就会成为砝码,增加申请人胜出的机会。而各级教研室本身所组织的各种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或者教研室参与组织的各种比赛等,恰恰是提供这些奖励和荣誉的平台。

三、利弊得失

谈到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NG老师的看法是:

“‘**’期间,教师培养实际是中断了的。这样,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小学教师队伍事实上良莠不齐,水平差距相当悬殊。为了鼓励先进,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让更多的合格人才流向教育行业,还有就是刺激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在当时实行教师职称制度是非常有意义的。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积极作用。市场经济嘛,许多职业领域的风险和动**都比从前加大了,这样,教师行业所独具的稳定性开始显示出来。各种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人开始将教师作为一种比较好的职业选择,有了这种制度,可以在规范教师的教学水平方面起到很好的调节。当然啦,在这一点上也有不同看法。”

对于中小学职称制度,KZ老师与M老师的看法有诸多相似之处,他还特别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这一制度曾经的显赫地位:

“在开始的时候,这个职称那是很厉害的。比如在农村地区,许多教师的爱人是农村户口,如果某个教师职务达到了中学一级,若家属是农村户口,就可以将爱人的户口‘农转非’。”

“农转非”是中国人都熟悉的名词,即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十分严格,各种单位录用人员的起码门槛便是否有城市户口,就因为没有这张城市通行证,无数农村劳动力被死死地钉在土地上,许多教师的配偶也因此无法寻求正式工作。即使今天,从子女上学、购买住房、享受“三险一保”等待遇,到进入令人向往的国家机关或国企成为正式职工,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严格壁垒,薄薄的一纸城市户口,意味着身份和命运的差别,仅凭“农转非”这一条,便可以想象当年教师职务制度的影响力。

KZ老师还提道:

“在刚刚实行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时,对于高级职称获得者的要求和审批那是极为谨慎,非常严格的。我记得1986年,北京市评定第一批中学高级教师,计划是北京市19个区县各一名,结果没有完成,也就是指标没有用完。这种情况在后来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第一批中,包括著名的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因为他当时在崇文区业余体校担任教练,属于中小学教师,所以参加评定,先是高级,后来又评为特级。”

提起庄则栋,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知道他在乒乓球运动史上的辉煌。不过大概没有多少人了解,这位世界上第一位蝉联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三次捧得“圣—勃莱德杯”的杰出运动员,头上还有一顶中小学特级教师的桂冠。

对于教师职务评定的现状,Z和M老师几乎都谈到了自己的担心。首先,职务级别所带来的工资差别在教师收入当中所占比例已经微乎其微,北京市西城区一位高级教师(CT,2008)回忆:“我是2002年从中学一级评上中学高级,记得工资只增加了十几元而已。”显然,这样的金额,的确起不到多少激励作用。其次,评选过程流于形式,按照KZ老师的回忆,与这一制度建立之初的情况是无法相比的,工作年头和资历所占权重很大,基本情况是,只要能够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大多数教师能够按部就班地最终晋升到高级职称,虽然有前后之差,通常也不过两三年。当然也有退休时仍然没有达到高级职称的,但那只是少数。最后,评审条件不尽合理,虽然全国各地差不多都在晋升时要求教师提交论文,这也是最受诟病的。对于学历在整体上不断提升的年轻教师,写论文比起当年容易得多,但论文写作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在缺乏必然性的联系。

在现实中,技术职务评定又每每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一位教育实践工作者直率地批评:

“要求教师进步是应该的,但总是盯住教师不放,一会儿这门‘考试’,一会儿那门‘学习’,弄得教师们静不下心来教书育人就不对了,就反倒成了对教师的不尊重。什么教材教法考试、计算机考试、职称英语考试、普通话考试、法律法规考试,等等。不少学校还要求教师撰写的政治学习笔记必须多少字,反腐倡廉学习笔记必须多少字,廉洁从教笔记必须多少字,学习某某讲话必须多少字,等等。教师们教书育人的任务本身就很重了,再加上这些口口声声要与考核、奖惩、评职、晋级挂钩的任务,就真的有些喘不过气来了。教师的业务发展,主要应该是在实践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去提升;教师思想素质的提升,重点也应该是在实践中加强师德修养,而不应该是这些过滥的‘考试’和‘学习’,因为过滥,就失去了尊重,而失去了尊重的任何手段和办法都是无效甚至是适得其反的。”[13]

四、别样风景

面对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不妨看看其他国家的相关情况。

在一些国家,除了对中小学教师学历有基本要求外,也设立不同的教师职务,不过不如中国这样严格。

在澳大利亚,“许多学校体系在教师职位升迁时,强调价值,反对资历。政府支持引入一种名为‘高级技能教师’的新的教师分类。这些教师的选择建立在资格和已经证明的能力基础上,他们需要负责众多的事务,包括课程改革和新教师的指导,因此其工资也略高于其他教师。”[14]

在法国,“督学经常检查学校,并以教师的教学业绩来评定其教学水平。这种评定对教师的职业提升很重要。”[15]

在芬兰,“已采取措施扩大教师教育以满足需要:增加引入教师的数量,为教师提供文凭和学位上的额外培训,为正式但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教师提供补充培训。采取的另一个措施是将不同的教师按能力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和层次去教学。”[16]

虽然看不到像中国这样完备和等级分明的教师技术职务的制度设计,但这些国家在教师管理上表现出某种相似,即在保证基本资格、考虑服务年资之外,承认教师实际专业水准的差别——以增加工资的形式。

另外一些国家在入职资格的限制外,还会根据教师学历的提升给予不同等级的教师职务。

德国: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制度。德国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优越。其工资收入和物质待遇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或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都处于高水平。官方和民间都为在职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进修,而教师基本是自觉地参加,少有强制性进修制度。“资格证书由各州负责。在大学或教育学院中的学习结束后,由各州负责进行监督的考试,并且各大学的教师作为监考人员。然后,再参加实习,实习包括有指导的教学实践和额外的课程教学。这种培训通常要进行两年,最后由各州进行第二次考试。由于仅有很少学生能够通过,或愿意在完成官方规定的三年半到四年半的大学学习后获得第一级水平证书,因此,在西德,完全合格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时都已经过了30岁。”[1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