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1]
摘要: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变革。本文从宏观视角剖析了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课程目标价值取向、课程结构与形式、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及策略、课程发展的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变革性实践,以及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的方法论问题。
关键词:学校教育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变革性实践
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工程,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现代化,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问题。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三十年改革之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于变革性实践探索基础上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之路。反思总结其变革历程、问题及经验,将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若干重要启示。
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的挑战与学校教育创新
(—)为什么中国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是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即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2]正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导致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变革。集中表现为:进入21世纪,面对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极不平衡的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伦理道德问题、文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四个最紧迫的问题。
1。基于社会转型时期变革的教育诉求。现代化、市场化、社会主义改革三者浓缩在同一时空,构成了一场极其特殊、复杂、艰难的伟大社会变迁。社会的转型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需求,具体体现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农村人口劳动力结构转移的需求;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的需求。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主体性及鲜明个性特点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
2。从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发展实际出发,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技术结构、社会结构、地域结构上的二元化特点,考虑课程目标如何适应多样化人才规格需要以及区域适应性的要求。学校教育需要改变当前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体制,增强服务意识、适应意识和创新意识。
3。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的价值观基本取向的变化以及网络文化背景下新的伦理问题的挑战和困惑,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课程目标价值选择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继承、改造与创新中推进现代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国民众四种价值观念并存,分别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存。然而我国的学校教育面对以上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却缺乏主动应对的准备。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4。教育观念与体制问题。当前教育存在着多种教育观念的矛盾、冲突以及融合,工具理性的教育追求带来了教育目标的偏离、主体缺位、人文教育被边缘化。学校教育体制的整齐划一和自我封闭性,以培养应试能力为主的教育目标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多而杂的教育内容以及形式化的教育方法,学生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教育观念和体制的诸多问题使得当前教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
基于此,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如下。
(1)如何把握现代课程改革的研究主题、逻辑起点和研究域?
(2)对传统课程理论与实践批判性反思的视角是什么?
(3)在多种教育思潮理论并存情况下,如何寻求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4)课程改革现代发展的新思路是什么?
(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立论点
1。学校教育创新
学校教育创新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突破和超越,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创新性活动,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从而突破种种阻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限制,使学校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是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有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
2。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
教育,是一种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教育理论发展的源泉,是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变革性实践覆盖了理论、策略、方法论的创新,导致的是实质性变革。只有变革性实践,才能保持教育创新发展持久的生命力。
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探索
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主题的转换
改革开放三十年,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首先是研究主题——“以人为本”,从工具论到价值论的转换。学校办学的定位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分数唯一,关注精英,向“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的转变。重建主体性的意义世界,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导致深刻的教育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实现了对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突破和超越。
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关注学校教育的活动方式,让学校、教师和学生获得真实的、真正的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是课程建设实现跨越式超常发展的变革力,是教师课程创生能力生成的源动力,是培养成功人才的生命力。
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是课程观念层面上的一个实质性超越。
(二)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
课程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在这方面一个重要的突破是: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对课程问题进行思考。深层次问题涉及: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还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是以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为主,还是使学生获得生活直接经验为主;是以群体发展为主,还是以个性发展为主;是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强调批判和超越;是强调国际化,还是强调本土化。
通过实践探索基础上进行的文化批判,建立了以强调人的发展,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以适应现代社会精神要求的新的课程价值取向。建立了课程的发展性目标,这就是强调通过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爱国主义精神,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从而摆脱了传统教育的制约和羁绊,从观念与行为层面促进了现代课程观的自觉构建。
(三)面向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与形式问题
近三十年来,我国突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一统课程结构体制、建构了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制。需要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是,根据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与区域性发展的特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如何体现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且突破时空局限,形成立体的发展性课程结构体系。正是通过变革性实践,形成了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使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相结合,并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课程及地方自主选择的课程,从而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三级课程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学的课程建设积极性。在全国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校优质特色课程。以上海市建平中学模块课程为例,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该校的中学数学学科开设了数学大师系列(了解数学大师,接触数学大师,感悟数学大师,追踪数学大师)、数学实践与探究系列(游戏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形态中的数学,设计中的数学)、数学文化系列(数学与文学,数学与音乐,数学与美术,数学与体育)。
(四)基于现代化发展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建构问题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重在理解和掌握知识,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面向生活实际,体现教学的实践性以及文化性,学科课程内容的重构。
1。学科知识的整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