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自己在没有尽头的备考过程(几乎每年都在备考)中,就像西西佛这样推石头。但是,自己是不是能够像他那样,发现其中的美丽?发现学生思想中的火花?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答案。”
访谈笔录,陈老师,2006年3月15日
(五)“学校这个环境,包括我的指导教师、学校的氛围对我的教学产生很大影响。”
在陈老师的办公室书桌上,横向整齐地放着他的专业发展培训材料。有的是出版社的著作,有的是内部编印的讲义。包括《新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学媒体及教具的制作与使用》《班主任工作》《教师计算机应用》《普通话测试指南》《语文教材教法的运用与分析》《如何开好班会》等一系列的专业培训书籍。
“这么多书,是吧?其实最实用的东西都来自身边的同事。因为他们提供的帮助是最大的。在大学里更多的是接受理论的东西。教学论的、课程论的。这么些年,教学当中最基本的东西我是比较明确的。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赶上了课改,想着把所有的大学的东西都用到课堂中来。后来发现没有那么容易。光是理顺一个课堂都不容易啊。你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谁都能知道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但是,心里明白是一回事,上讲台,让学生掌握是另一回事。同样的课,我上了以后,自己都觉得好些地方讲得不那么透亮。可我师傅一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确实比我强很多啊。所以,每次备课我都找师傅来把关。开始工作的第一年,学生都知道我是师傅的影子。他们会问我:陈老师,这节课要不要帮您准备凳子啊?”
访谈记录,陈老师,2006年4月12日
对于陈老师的好学,他的指导教师齐老师有很高的评价:
“小陈可是好样的。作为青年教师,在语文教学上有很多想法。不仅是我的课,年级里其他老师的课他也听。吸取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比如说刚开始(教课)的时候,对于知识的巩固、落实都做得不好。他就特别注意我们这些老师的做法。然后运用到他自己的课堂上,效果就特别好。”
访谈记录,齐老师,2006年3月29日
孙校长则特别强调了小陈在成长过程中的,学校师徒制度的作用:
“开始我们都挺担心的,觉得小陈这个小伙子的课与众不同,太乱了,你知道。根本控制不住学生。(学生的)成绩就没有办法看。你是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要让学生怎么参与,但是这里有个度啊。后来发现他挺用心的。经常注意观察有经验教师的做法,特别是知识的落实。我发现青年教师,配备一个好的师傅,可以将学校太理论化的东西给转换过来。
访谈记录,孙老师,2006年3月7日
齐老师、孙校长在这里强调的都是陈老师的转变。学校的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是知识的巩固、落实。这几乎成为一种概念化的程式,将陈老师原来的课堂教学概念要重新整合一次。整合的结果是使教学首先满足知识的固化和重复的过程。这对于满足测试的要求,完成考试的目标带来很大的帮助。
五、结论
个案研究的目的不是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有关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尽管在研究中,研究者已经非常注意了研究的效度,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在内在效度方面存在欠缺。当然,完美的内在和外在效度是不可能存在的。简单地提高内在效度的同时,有可能降低外在效度。所以研究者试图补充说明:陈老师是一个个案,其真实性只限于他个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能从陈老师这里获得的东西,可能是他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教师对教学活动各环节的把握与学生的互动是如何展开的,这些种种细节,可能能够引起更多的人思考和关注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观形成问题、教师的成长问题,这种认同和启迪,才是陈老师这一个案的重要意义所在。
教师的教学观是教师自己选择并确信的课堂教学宗旨,反映了教师对学习、学生的基本看法。本研究重点在于检视陈老师的教学观体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陈老师的教学观来自于大学期间对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的学习,这些来自师范类大学的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让学生正确感知知识的来由,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但经过几年的中学教育、教学工作,陈老师的教学观有所保留,也有所改变。保留的内容是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做到机会的倾斜向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被边缘化的学生。但同时,陈老师也在教学观上形成了适应于目前学校场域要求的教学。集中体现在对教材内容中的生字、篇章段落、习题等内容的处理上。对于教师而言,这种不断强调练习、巩固知识的方式,又强化了教师作为学习权威者的地位。强化了他对知识的传递、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复述等方面的工作。因此,这两种互为逆向的思路往往让陈老师感到艰难。他也在不断试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水平、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变通,找寻既能充分照顾学生特点,又能满足测试要求的教学活动。
1。Bourdieu,P。Outliheoryof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UyPress,1977。
2。Huberman,M。&Middlebrooks,S。Thedilutionofinquiry:Aqualitativestudy,IionalJournalofQualitativeStudiesiion[J],2000,Vol。13,Issue。3。
3。Kember,D。Areceptualizationofthereseariversityacademics'softeag,learningandinstru[J],1997,Vol。7,Issues。3,pp。255—275。
4。Larssoeachers'softheworldaroundus:Aiion,[D],1982,Dissertation。
5。YiudyResearch。[M],1993,Loions,Inc。
6。安富海:《现代教学论视野下的教学观:从“教书”转向“教人”》,载《教育科学论坛》,2008(9)。
7。蔡永红:《新教学观与教师评价》,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方展画:《基础教育的价值追问》,载《教育发展研究》,2006(9)。
10。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载《比较教育研究》,2000(11)。
11。高凌飚:《现象描述分析学与学习观、教学观的研究》,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2。高凌飚:《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初探》,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3。刘铁芳,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
14。王策三,裴娣娜,丛立新:《教学认识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吴维宁:《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载《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16。徐志昊:《浅谈新课标下的教学观的转变》,载《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17。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8。张景凯:《王德全浅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载《鸡西大学学报》,2004(6)。
[1]作者简介:阚维(1971—),男,汉族,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方法论、教育社会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