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家陶行知的研究 > 人民之子 陶行知节选1(第1页)

人民之子 陶行知节选1(第1页)

《人民之子:陶行知》(节选)[1]

一、家世背景

出身贫寒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浚),字世昌,1893年11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的一个贫寒家庭。他有一姊一妹,姊名宝珠,幼殇。妹名美珠,又名文渼。

陶行知的父亲名长生,字位朝,号筱山,粗通文墨,为人厚道,原在休宁县万安镇经营亨达官酱园。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洋货倾销,农村的自给自足经济每况愈下,营业萧条,家境困难,只得将酱园出顶给曹氏亲戚,回故乡黄潭源村种田务农,卖柴卖菜。陶行知的母亲曹翠仂,除种田务农、操持家务外,还替人缝补浆洗作佣人。

陶母艰苦朴素,治家节俭,家中丈夫、儿子,后来又有孙子的理发,全由她一人包办,数十年如一日。她这种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精神,对陶行知一生影响很大。陶行知把母亲使过的剃刀视为最可纪念的传家宝。母亲逝世后,他曾作诗一首,“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2]

由于家境贫寒,陶行知自幼便饱经世故沧桑,深知农家疾苦。十一二岁时,他就成为家中的半个劳动力,每天随祖母一起绩麻,跟母亲一起种菜,随父亲一起砍柴、卖柴和卖菜。他平日接触的大多是贫民,一直生活在贫民社会环境中,对劳苦大众无比挚爱,对有钱有势者则极为鄙视,自幼便形成了亲民、爱民、为民、救民的思想。

当时,歙县西干十寺有两个当家和尚勾结官府,鱼肉人民,利用宗教,作威作福,强奸妇女,并以宣扬佛教为名,沿西干山坡修建18座佛龛,强捐恶索,惹起众怒。陶行知激于义愤,与同学朱家治等人,把西干沿河的木雕菩萨全部摔入河里,为民伸张正义,人心大快。亲民、爱民、为民、救民的思想,成为贯穿他一生道路与事业的主线,推动着他奋力开拓“中国性、平民性”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文化思想路线。

徽州府与“徽骆驼”

陶行知的故乡歙县,旧属徽州府,在安徽省南部。徽州全境多为山区,虽风景秀美,但山多地少,土瘠民贫,全年的粮食仅够当地居民三月之需。因此,为了生存,徽州人大多离乡撇井,外出经商。他们多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积累资金,逐渐扩大势力。有的竟成为富商大贾。徽州人以善于经商闻名全国,甚至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意指一个地方只要徽州人进来,就开始设店经商,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徽州人特别能够吃苦耐劳,富于开拓创业精神,人称“徽骆驼”“绩溪牛”。陶行知自幼便深受这种精神的感染,萌生了艰苦奋斗、开辟进取的意识。[3]

徽商与徽州文教

徽州商人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十分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徽州地区的学习气氛格外浓厚。孩子们从小就要进各类塾馆读书,接触儒家经典。许多微商或“先儒后贾”,或“儒而兼贾”,或“亦儒亦贾”,或“先贾后儒”。由于徽商具有这个特点,因而他们在商业竞争中,具有“权低昂,时取予”的洞察能力,容易发财致富,并易于与政界官场建立密切联系,为进一步扩大势力创造条件。与此相关,徽州人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兴建各级各类学校。自明初起,各乡创办社学,徽州六县共有社学394所。[4]及至清朝康熙年间,发展到512所。[5]嘉庆以后,社学渐衰,私塾又起。“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十户之村,不废诵读。”[6]徽州的书院也有相当发展。从北宋到清末,徽州六县共建书院70所,其中宋建8所,元建6所,明建34所,清建12所。明清时期,徽州宗族还普遍实行资助学员的宗规家法。《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八《许氏家规》规定,“凡逼族人子弟肄习举业,其聪明俊伟而迫于贫者,厚加作兴,始于五服之亲,以至于人之殷富者,每月给以灯油、笔札之类,量力而助之。”[7]

徽商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与徽州甚为发达的教育事业,导致徽州地区的文化学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地域性哲学、经学、医学、绘画、戏剧、建筑、雕刻、盆景等专业性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相继衍化为自成一体、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派别。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班徽调、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等,无不享有盛名,著称全国。尤其是徽派朴学,在清代学术史上力压群芳,影响深远。徽派朴学的创始人为婺源江永。他一生从事教育与著述、学问渊博。江永的高足戴震是徽派朴学的集大成者,其治学“长于分析条理,而裁断严密,每护(获)一义,及参互考之:往往确不可易”。继戴震之后,黟县俞正燮、歙县洪榜、凌廷堪、汪莱、程恩泽,绩溪胡匡衷、胡培晕、胡春乔等,都是清代学术界出类拔萃的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了清代学术的最高成就,其学风集中体现了清代学术尚实、笃实的特点。诞生在这种文化地理背景中的陶行知,自然要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其实事求是、大胆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无疑是徽派朴学基本治学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孩提岁月

从孩子时代起,陶行知就在这样一个学风朴实、名人辈出的文化之乡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源远流长的徽州文化,给他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6岁起开始启蒙,接受儒家教育。此后虽因家庭原因,时有中辍,但好学精神未减。即便是风雪之日,他也从不停止向先生问学。他曾先后拜教县、休宁的几位名儒为师,研习“四书”“五经”,在传统文化方面奠定了比较厚实的根基。这为他后来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8]

少年时代,陶行知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沈厚的兴趣,其中尤其酷爱白居易、杜甫两人的作品。他因家贫无钱买书,就向同学汪采白的父亲汪纪修借唐诗来抄写。他边抄边吟,抄写十分认真。还书时,汪先生问他:“唐朝诗人中,你最推重谁?”陶不假思索地答道,“白居易、杜甫。”汪先生又问,“为什么?”陶说:“白诗通俗,杜诗沉郁。他两人诗的风格虽不同,但多感时之作,喊出了人民的呼声。”[9]杜甫和白居易都是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赤诚和忧虑。从这些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中,陶行知吸取了丰富的人民性的思想力量和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如此,他还学习了白居易用大众语言写大众诗的艺术风格。陶行知后来写了近700首诗歌,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大众诗人。他的诗作感时忧国,反映民生疾苦,对反动派的祸国殃民,屈膝投降,口诛笔伐,沉雄有力,而且明白晓畅,老妪可解,这显然是师承白、杜的结果。

二、教育经历

乡村私塾的传统启蒙

陶行知自幼聪慧,资质优异,而且是家中唯一的男孩,陶父将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到他的身上,再加其父陶位朝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还曾担任过教会学校的国文教员,他期望通过教育儿子成才而改变家庭的贫困命运,于是他经常利用闲余时间对陶行知进行识字教育,让其临摹字形。

早期的智力开发使得陶行知比一般的孩子聪明,而且勤劳务实,礼貌待人,这就引起了旸村塾师方庶咸秀才的注意。于是,1897年,6岁的陶行知便通过得束脩之礼入方秀才私塾开蒙。此后的陶父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在家对陶行知进行习字教育,并接受简单的儒学知识。陶行知的记忆力特别强,三刻钟内就能背诵《左传》43行。

八岁时,陶父重返休安万安任册书,陶行知也随父入吴尔宽私塾伴读。[10]陶行知在这里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经学教育,他天资聪颖,刻苦钻研,反应灵敏,深得外祖母、塾师、学友的青睐,在此他五年一直苦读中国传统儒学经典,奠定了较好的旧学基础。

1903年,12岁的陶行知又得到了秀才程朗斋对“四书”的解读指导。后来,他还不辞艰辛,翻山越岭,奔波十几里来到航埠头曹家经馆,向前清贡生王藻请教,他经常站立门外候教,甚至不顾大雪纷飞,王藻曾赞扬他有一种“程门立雪”的古人之风。[11]这种求学的诚意深深打动了王先生,他对陶行知进行谆谆教诲,陶行知从王藻那里得到了对“五经”的指点与教诲。

这样,陶行知通过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四处求学的双重途径,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其日后成为聚中国传统美德与高尚气节于一身,兼具儒家的亲仁、墨家的兼爱品质的中国文化伟人和教育大家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根基。

内地县城的西式洗礼

1906年,陶行知进入隶属于基督教内地会的“徽州府崇一私立中学堂”学习,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经受西方文化的洗礼。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