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家陶行知的研究 >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1(第1页)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1(第1页)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1]

陶行知是毕生崇尚创造,毕生创造不辍的教育家。他在创造教育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精深独到的创造教育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实现21世纪教育的全面振兴,是富有启迪意义的。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

何谓创造教育?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回答什么是创造。陶行知认为,创造就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申出他对于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2]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他深入考察了人类科学技术史,总结了古今中外科学发明发现的历史经验教训,熔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创造精神的内容与西方智慧于一炉,形成了既有别于中国传统,又有别于西方情形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早在“五四”时期,陶行知就注意到创造教育问题。他认为实施创造教育,教育家和校长是关键。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提出,教育家和校长应该首先是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应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在他看来,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在教育界任事的人”,“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后来,他在所创办的育才学校中,要求教师们“要有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儿童及帮助儿童从事特殊教育的修养”。他自己创办的一系列学校,都是为了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开拓未开化的边疆,都带有创造的性质。创造是陶行知的精神支柱,在艰难困苦中,创造给他带来了无穷乐趣。他在给夫人吴树琴的一封信中说:“崇拜自己的事业,要把事业做得美而得到其中的乐趣,即是真正的报酬。我是崇拜自己的创造,故能乐以忘忧。”[3]创造是他人生最高理想,行于兹,立于兹,颠沛流离必于兹。

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这是一所培养创造人才的学校。育才学校开设音乐、戏剧、文学、社会、自然、绘画六组,并且还招收了27名少年研究生。作为校长,他反对因循苟且。为了将儿童引上创造之路,他经常聘请著名科学家、政治活动家、学者和文学艺术家到校上课及作报告。他采取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将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希望儿童们在各自的领域能“独出心裁”,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何实现这一教育上的理想?1942年10月16日,他在育才学校晚间举行的音乐会上发表了《把“创造之神”迎接回来了》的演讲:1943年10月,陶行知撰写了《创造宣言》的著名文章,他振臂高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他先后发起了育才学校“创造月”“创造年”等创造教育活动,号召育才学校师生团结战斗,集体创造。

在育才学校,陶行知大力推行创造教育,形成了创造教育的声浪和创造的文化氛围。在育才学校“创造月”“创造年”中,他除了发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每天四问》等著名演讲和文章外,还亲自起草了《育才学校创造年计划大纲》《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创造的儿童教育》等研究创造教育和推行创造教育的文章,提出了他关于实施创造教育的思想主张,并提出了实施创造教育的保障办法及其激励师生创造积极性的制度。这些证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实践基础上日臻成熟。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标,可分成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

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既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早在1927年,他就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可以这样说,“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的精髓。他撰写的《手脑相长歌》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集中地表现了他的创造教育目标观。

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又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4]教师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和创造的理论与技术。

关于创造教育的内容,陶行知在为育才学校1941年6月20日—7月20日的“创造月”所写的计划中,将创造教育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创造健康之堡垒;二是创造艺术之环境;三是创造生产之园地;四是创造学问之气候。后来,他在《育才学校节略》的“创造生活”部分中,又补充了第五点,即“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他在《育才二周岁前夜》等文章中,对创造教育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第一,创造健康之堡垒。健康既是创造的前提条件,又是创造的内容。创造健康的堡垒,目的在于与疾病作战。如何与疾病作战,陶行知设计了三道防线,一是制造扑灭病菌及携带病菌者之工具。二是实施环境卫生,使病菌无法蔓延。三是靠着身体的力量与病菌肉搏。在他看来,身体健康是创造之本,创造需要行动,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行动:身体是寓思想之所,创造需要思想,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思想。所以实施创造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原则,首先要营造健康的堡垒,“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

第二,创造艺术的环境。陶行知强调,创造艺术的环境“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艺术的环境能激发师生们的创造欲,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量,“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最具体的教材”。创造的艺术环境的标志是校容井然有条、秩然有序、整齐清洁、凛然威仪,使学生处处体会到周围都是“艺术的精神”。创造艺术的环境不是要着浪费的盛装,也不是要“老太婆敷粉擦胭脂涂嘴唇”式的打扮,应是“内心的艺术感所求的朴素的表现”。

第三,创造生产的园地。这一点既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容,也是其创造教育的手段。在他看来,师生一起创造生产的园地,可收一石二鸟之效。一方面通过生产劳动,可以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摆脱经济拮据的困扰:另一方面师生“在创造劳动的洪炉里,他们渐渐地会克服自己的弱点,把自己造成手脑双挥”的人才。创造生产的园地,又是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的好办法。陶行知在许多地方强调“集体创造”,希望“以集体力量纠正个人主义,以创造的工作来纠正空话与幻想,在共同努力创造学校上学习”。[5]他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了集体创造的意义,“集体创造的目的,在运用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变更物质的地位,配合组织使价值起质的变化而使利于我们的运用”,“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集体是锻炼个人品质的熔炉,是提高个人创造能力的良好场所。

第四,创造学问之气候。进行创造教育首先是要营造创造生存的文化氛围。陶行知曾指出:“我们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所必需的气候。”他分析了“学问之气候”的组成要素,认为学问气候“是追求真理之热忱与其所需之一定文化养料及其丰富之配合所构成”。又进一步分析构成“学问之气候”的每一个因子,指出“追求真理之热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先天所赋予,但是“各人是否尽其限,则有赖于集体或彼此之鼓励”。因为它“所赖以追求真理之文化养料之配合有待于创造”,所以要创造学问的气候,除了培养求知热忱,以及自然大社会的博观约取外,必须建立自然科学馆、社会科学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等。他十分形象地说:“我们有两个肚,需要两种食粮、两个厨房、两个大司务”,不仅要给学生吃“点心”,还要给他们吃“点脑”——或者称之为“文化点心”。“学问的气候”包括研究的气氛,陶行知的学生方与严在所著《教育创造风》中指出:“研究即是追求真理,研究愈深入,则学问愈广博”,“研究为一切,一切为创造”。[6]归根结底,研究是为了创造。没有形成研究的氛围,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实施创造教育,要注意形成研究、讨论、切磋、设疑问难的良好文化氛围。

第五,创造真善美之人格。真善美的人格是创造教育的最高境界。1943年,陶行知在《关于诗的谈话》中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他在《百侯中学十周年纪念》的诗中,对“真”尤所强调:“千教万教兮,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兮,学做真人。”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明确地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强调创造真善美的人格,要求筑成坚固的“人格防”。在《每天四问》的演讲中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陶行知在大量创造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7]只有承认儿童有创造力,才可能谈得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实行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

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过去,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头脑解放了,才会产生创造力。

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过去,儿童不许动手,动手打手心,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他以爱迪生的母亲把地下室给孩子做实验为例,号召“护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三是解放儿童的嘴。中国传统教育一般不许儿童多说话,而实施创造教育,儿童有问题要准许提问,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是创造的萌芽。儿童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他曾写诗发挥了这一道理:“发明千千万,在于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在《育才十字诀》中他提出要聘请“治学治事不用报酬的常年顾问”,即要问什么事,什么人,什么缘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数目,什么动向,鼓励学生在脑子里多多设疑问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