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正在实际试验的有关乡村教育的整个思想体系和计划可以通过他经常引用的一篇短文得到最好的诠释,这篇短文的题目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生活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叫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叫农民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以后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村中荒地都开垦了吗?荒山都造了林吗?村道已四通八达了吗?村中人人都能自食其力吗?村政已经成了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动吗?这种活的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我们要有一个大规模联合,才能希望成功。那应当联合中之最应当联合的,就是教育与农业携手。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倘有好的乡村学校,深知选种、调肥、预防虫害之种种科学农业,做个中心机关,农业推广就有了根据地、大本营。一切进行,必有一日千里之势。所以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那最应当携手的虽是教育与农业,但要求其充分有效,教育更须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教育与银行充分联络,就可推翻重利;教育与科学机关充分联络,就可破除迷信;教育与卫生机关充分联络,就可预防疾病;教育与道路工程机关充分联络,就可改良路政。总之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他对于改造乡村生活的力量大小,要看他对于别方面势力联络的范围多少而定。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六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我们教育界同志,应当有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我们以至诚之意,欢迎全国同胞一起出来,加入这个行动!赞助他发展,督促他进行,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由于实践证明陶行知的教育试验是非常有活力的,所以不可能被反动当局准许存在太久。1931年晓庄学校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办,[6]遭通缉的陶行知隐居上海,这是国民党政府所采取的最应受谴责和最愚蠢的行动之一。在陶行知初创晓庄学校时期,还教授三民主义,如果那些国民党政府的领导人能够做到明智和心胸宽广,他们就应该意识到完全有可能在政府的国家改造计划中得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支持。
晓庄学校被国民党武装军警强行封闭是怀疑陶行知卷入了政治纠纷,这种怀疑是由几件事促成的。戴季陶在制定国民党的教育政策方面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自从国民政府建立以来,他一直担任考试院的院长。当时发生了一件关键事情,著名的“基督徒将领”——冯玉祥赠给晓庄学校二十四支汤姆逊冲锋枪用于自卫性质的军事训练,那时冯玉祥在军事上稍逊于蒋介石,位居第二,当冯玉祥与蒋介石关系破裂以后,晓庄学校便很难生存下去。据报导,也有许多共产党人聚集到陶行知的学校当学生。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陶行知的月薪是100块大洋,大约相当于一个普通教授的三分之一,那点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养家糊口,然而一些学生公开与他们的老师争论,质问陶行知为什么应该领取薪水而学生却一文不取,这是不平等,这些青年要抗议!在晓庄学校被查封前不久,许多学生在乘坐由南京市政府经营的汽车时拒绝买票,理由是公共汽车是“公共事业”!
无论如何,晓庄学校被勒令停办,陶行知也被迫逃走,既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已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民主教育事业,所以他不可能停止努力。不久,在上海邻近地区他领导了一场新教育试验,其中最杰出的创新便是“小先生”和“传递先生”,“小先生制”是建立在“与他人分享教育”的原则上。根据陶先生于1945年12月10日写给中国政府赈济委员会的信中所附的一份文件来看,这个原则早在1922年就得到明确的阐述,同年也发现了第一个“小先生”。这个计划是“贝尔·兰卡斯特制”在校外的延伸,放学后,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了老师,每个家庭都变成了学习中心。在同一份文件中,陶行知提到“小先生制”有如下优点。
(1)“小先生制”是解决女子教育难之最有效的办法。
(2)从师儿童的成人,必然获得新生,变得像儿童一样,并且,还受到青年精神的感染。
(3)“小先生”手中的知识,不再是买卖的商品,而是免费赠送给全民的礼物。
(4)通过教学,“小先生”对所学课目了解得更清楚、更透彻,还从他们的教育对象身上学到很多重要东西。
(5)招生的性质改变了。来者不拒;不能来者能通过免费送教育上门的办法受到教育。
(6)学校本身也起了变化,扩大了许多倍。社会变成学校;所谓的“学校”变成一间教室,更确切地说,变成发电室,通过“小先生”输送光、热和力,“小先生”就像通电的电线一样,把学校与社会的千家万户联结起来。这样,所有的社会成员便都能享受发电室发出的光、热和力了。然后,转过来“小先生”又从各家各户的小发电机上带来一切,增加中心发电室的功率,使之能将更多的光、热和力送给民众。
(7)乡村学校中孤独的教师也变了。他不再孤零零地教书、生活、做饭,孤零零地奋斗了。他一下子就成了50个或100个小同志的队长。这些小同志也不再是些小书呆子,而是活跃的“小先生”、小工人、小战士,而首要的是,他们是中国民主的小建设者。
陶先生还写了两首关于“小先生”的诗歌。
(一)
弄冬一弃冬,
乾坤属儿童。
我们是真理的传布者,
瞄准乡村向前冲。
(二)
我是“小先生”,
热心好比火山喷。
生来不怕霜和雪,
踏破铁鞋化愚蒙。
“小先生”也是“传递先生”,但陶行知把后一个术语用于成人。陶行知在上面提到的那份文件中还说:“我所见到的最能干的民众教师,来自广大人民群众,来自农民、工厂、工匠及商店学徒。他们一学了那么几课书,就开始不拘形式地帮助别人。”
又能做教育试验了,在重庆北部的北碚附近建立了育才学校或人才学校,它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使其充满服务和有用的精神。这个计划体现了陶先生的教育自由、社会即学校、运用“小先生”普及教育的思想。就学校的儿童教育而言,强调身体和智力、技能和思想,学和做的和谐发展,这些在育才校歌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育才校歌
手脑相长歌
人生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