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103页。
[47]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版,第80-83页。
[48]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94页;詹姆斯·谢瑞顿(JamesSheridan):《中国军阀:冯玉祥的生涯》,纽约,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130-133页。
[49]程其保:《六十年教育生涯》,1973年8月1日,第9页。
[50]匹克:《民主中国的教育》,第125-130页。
[51]匹克:《民族主义与教育》,第96页。
[52]章士钊是位宪政主义者,他于1917年回国后创建了《甲寅》杂志。1925年,他在段祺瑞内阁中接受了一个职位,以期通过权力达到其目的。
[53]上海的游行示威在于同情罢工以改善日本纱厂的工作条件。广东的游行示威是对上海“顾正红惨案”的反应。
[54]这三所大学为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
[55]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感言》,1925年9月,第147页。
[56]调查从1922年5月进行到1923年4月。见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中国教育公报(1923)》的最后一部分。
[57]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四届年会感言》,1925年9月,第148页。
[58]陶行知:《中国教育政策之商榷》,载《新教育》,1925年9月。
[59]陶行知:《中国教育政策之商榷》,载《新教育》,1925年9月。外国为了保护其自身利益,施加压力是屡见不鲜的。1923年由于惧怕外国干涉,军阀甚至削减了军费。见谢瑞顿:《中国军阀:冯玉祥的生涯》,第130-131页。
[60]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94页。
[61]《教育大辞书》,第403-404页。
[62]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95页。1926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63]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96页;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首届报告,第1页,北京,1926年版。通过该事件美国享有了一个好名声。美国单独于1908年免除了部分赔款,以此建立了清华大学。新董事会为1926—1927年的财政年提供了850000美元支持中国的大学和学术组织,为此极大地促进了孟禄与推士所倡导的科学教育。
[64]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96页。爱伦·怀亭(AllenWhiting):《中国的苏维埃政策(1917—1924)》,纽约,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215页。
[65]爱伦·怀亭(AllenWhiting):《中国的苏维埃政策(1917—1924)》,纽约,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228-231页。
[66]爱伦·怀亭(AllenWhiting):《中国的苏维埃政策(1917—1924)》,纽约,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269-275页。
[67]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95页。
[68]蒋梦麟:《社会运动与教育》,第91页。
[69]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99页。又见陶行知:《中国教育政策之商榷》,第204页。
[70]陶行知:《中国》,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鉴》,纽约,1925年版,第143页。
[71]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载《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129-130页。
[72]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载《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131页。
[73]孔斐力:《陶行知(1891—1946):教育改革家》,载《中国论集》,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1959年版,第182页。
[74]原名“小庄”,陶将之改名为谐音的“晓”,于是此村名被改为“晓庄”。
[75]孔斐力:《陶行知(1891—1946):教育改革家》,第176页,转引自《中国经济之农村运动》,南京,1935年版,第281页。
[76]陶行知:《我们的信条》,载《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113-114页。该信条为长江三角洲几所小学的管理人员召开的联合会所写并得到一致赞同。它于1926年12月21日通过。又见胡昌度:《共产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教育》,纽约,1962年版。
[77]陶行知:《我们的信条》,载《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114页。
[78]《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7年4月。
[79]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载《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0-27页。这是1929年冬对晓庄学生的讲演。
[80]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载《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4-25页。
[81]朱宕潜:《新兴国家教育型:陶行知在中国的工作,1917—1946》,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