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陶行知研究在海外 > 中国教育中的美国进步主义 陶行知个案102(第3页)

中国教育中的美国进步主义 陶行知个案102(第3页)

[40]约翰·杜威:《约翰·杜威在华讲演录》,第259页。

[41]巴雷·基南:《杜威实验在中国:民国早期的教育改革与政治势力》,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92页。有一件有趣的轶事,讲陶怎样责备蒋梦麟当了北京大学代校长却有文盲的佣人。陶立刻把这些佣人召集拢来,开始教他们《千字课》。蒋“搔着头对陶说:‘你真有股传教士精神’。”

[42]约翰·杜威:《约翰·杜威在华讲演录》,第257页。

[43]约翰·杜威:《约翰·杜威在华讲演录》,第219页。

[44]约翰·杜威:《约翰·杜威在华讲演录》,第219页。

[45]约翰·杜威:《约翰·杜威在华讲演录》,第219页。

[46]詹姆斯·E。谢里登:《中国在崩溃中:民国时期的中国史,1912—1949年》,纽约,自由出版社,1975年版。

[47]约翰·杜威:《约翰·杜威在华讲演录》,第238页。

[4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82-183页。

[49]布尔曼等:《民国人名辞典》,第3卷,第245页。

[50]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第190页。格里德写道,所谓“我们的政治主张”这份文件,是由蔡元培、梁漱溟、李大钊、朱经农和丁文江等人签名的,它“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可标志为‘自由主义’的意见,并且构成后被称为……‘好人政府’的政纲”。

[51]布尔曼等:《民国人名辞典》,第4卷,第52页。

[52]陶行知:《知行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1931年版,第55页;孔斐力:《陶行知》,第170页。这封致陶的妹妹的信又见于《行知书信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9页。

[53]托玛斯·H。C。李:《宋代中国的书院生活》,《亚洲研究杂志》,第37卷,第1期,1977年11月,第46-49页。

[54]沙利·博斯维克:《中国的教育与社会变革:近代纪元的开端》,斯坦福,胡佛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35-36页。

[55]就晏阳初所用策略与方法的刻划,见赛珍珠:《告诉民众:同晏阳初谈平民教育运动》,纽约,乡村建设国际学院,1959年版,第33-38页。

[56]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研究组:《陶行知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载《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专辑,1891—1981年》,武汉,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第17页。

[57]麦勒·柯第:《美国教育家的社会观》,新泽西州托托瓦,亚当斯·利德费尔德公司,1968年版,第523页;约翰·杜威:《明日的学校》,纽约,E。P。杜登公司,1915年版,第7章“作为社会福利机构的学校”。

[58]叶圣陶把这样的观点归诸甚至在1911年革命以前的教育改革者。叶圣陶:《倪焕之》,第1章。

[59]A。比斯渥斯和J。C。阿格瓦尔:《七位印度教育家》,新德里,阿耶书局,1968年版,第105页。

[60]赛珍珠:《告诉民众》,第60-61页。赛珍珠的书显然是为了向美国读者宣传,但有很多事实肯定了晏是较为保守的推测,从蒋介石道义上的(若不是财政上的)支持,以便在他影响下的地区抵制共产主义的控制,到他生活的其他叙述,如布尔曼和豪伍德的传记:《民国人名辞典》第4卷,第52-54页。

[61]陶行知:《教学劳动》,第103页。

[62]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载《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53-654页。

[63]陶行知:《从野人生活出发》,载《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74-75页。英译文按陶行知:《从野人生活出发》,载《中国教育》,第8卷,第4期,1974—1975年冬,第83-84页。

[64]约翰·杜威:《约翰·杜威在华讲演录》,第250页。

[65]陶行知:《伪知识阶级》,载《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66]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载《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83页。

[67]特别相关的是列文森把这原则用于他的梁启超传。约瑟夫·R。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11页;“历史”与“价值”:近代中国知识选择的压力》,载《中国思想研究》(阿瑟·F。莱特编),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46-194页。

[68]陶行知研究组:《陶行知年谱》,第60页。

[69]张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8月,第91页。

[70]孔斐力和巴雷·基南都认为晓庄是陶行知事业上的巅峰,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71]戴伯韬:《回忆陶行知先生三件事》,载《陶行知一生》(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72]甚至社威最彻底的信徒也是如此情况,正如格里德的胡适传所令人信服地论述的,《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第314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