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陶行知研究在海外 > 中美教育交流史缩影克伯屈日记中的陶行知等人102(第8页)

中美教育交流史缩影克伯屈日记中的陶行知等人102(第8页)

9月4日

星期三

做琐事。准备口述。中午去银行存钱,为张伯苓准备午餐,在地铁的月台上,我忘记带日用品,匆忙赶回。坐的士去麦迪逊大街(MadisonAvenues);随后乘公共汽车到第65街,步行到派克大街,去五月花饭店。看到了孟治。我们刚谈一会儿,张伯苓和他儿子就到了,张伯苓仍吊着绷带,他走得很慢但很笔直。他的儿子长得和父亲一样高,不胖。父子容貌很像。

张彭春和希金斯(Higgins)先生,还有另外两个人也到了。我们开始吃午餐,孟治负责,他坐在张伯苓身旁,希金斯坐张伯苓右边,另外的两人中有一人坐在张伯苓左边。我们谈得很愉快,以致有些忽略了张伯苓,但可能他也不会感到尴尬,因为他的英语比以前差多了。午饭后,讨论帮助南开大学一事,这似乎也是这顿午餐的目的所在。不过事先没有人告诉我。

9月7日

星期六

做一些琐事。1点去乡村俱乐部参加中国组织为任鸿隽举办的午宴。在场者有:华美协进社的沃尔特·迈勒瑞(walterH。Mallory)先生,罗杰·顾临(Rreene)先生,贝尼特(Be)先生,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另一成员,孟治(华美协进社秘书),还有几个中国人,其中一个是我先前的学生。我坐在任鸿隽右边,我们愉快地交谈。结束之际,任鸿隽讲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现状。

星期五

继续修改。重写第八章,取得一定进展。一点半与马里恩、奥姆(RhodaOrme)吃午饭。奥姆正在师院攻读学位。

下午将皮箱扛到楼下,其中一个塞满许多我当时不想扔或不想减少的“克伯屈个人”档案。

朱启贤先生来询问我他是否应到明尼苏达州和妻子在一起,她一再催促,显然她认为他能在那里获得一定需求,甚至建议他在这里拿到学位后便回国从教。对于第一点我承认很可能,但是他必须在走之前得到某人的同意;对于第二点我很坦白地予以否定。他不应寄希望于在美国找到一份教师工作。

再次整理我的信件,读1903年、1904年的信件时感觉很有趣。其时我正取代波莱克(Pollack)成为校长。我必须承认当时得知任命的消息时很激动。

玛丽和我一起用餐。我给她看英国首相的近期相片和父亲给我的相关复印件。

9月14日

星期六

对之前的章节进行修改,开始写第八章。张伯苓应邀与我们共进午餐,仍旧穿着他那件大衣,其道德风度依旧光彩照人。

整理文件。玛丽和我们一起吃晚饭。整理叙述,将整理出的个人信件放入“克伯屈个人档案”中。

9月16日

星期一

朱启贤来告诉我如果他和我作为策划者,那么杜威将同意为陶行知的纪念会作一介绍性的陈述。我自然同意。随后他与我进一步探讨他的问题。我建议他去拜访贝尼(Benne)。

9月20日

星期五

去银行。顺便将拖鞋拿去修理,擦了擦鞋。做各种琐事。写第九章,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1400字。

朱启贤来与我商量赫尔女士的事,我做出如下建议:(1)不要中断与出版局的联系。因为他有可能会是赫尔女士生平的出版者之一;(2)建议将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与赫尔女士的幼儿园作一鲜明的对比;(3)不要过多地强调社区方案;(4)书的最后一章应对赫尔女士在改善幼儿园方面给予积极的肯定。

将“克伯屈个人档案”做目录编辑,日期止于1940年。读彼得森的《伟大教师》一文,颇为喜欢。

9月23同

星期一

起先做一些琐碎之事,接着修改第九章。

3点戈登(Gordon)夫人来看我。可怜的人,她几乎没事可做,看上去精神不济。

4点半去看杜威。恰好格兰特(Grant)夫人也在,而且带着她新近收养的儿子。杜威教授胳膊脱臼了。所以只好躺着。医生来了,欲将其复位,显然这个过程是令人痛苦的,不过痛苦过后一切均会趋于正常。应朱启贤先生和陶行知博士在上海的两位友人的请求,与杜威联合签名。

对于陶行知博士为中国民众良好教育的形成所做出的伟大业绩深表敬佩,他的音容笑貌和他所做的工作将与我们永存。

买了一些熨斗之类的东西。对浅色家居外套做修补,但效果不是很好。

朱启贤先生来了,将我们的联合声明交给他。看起来他不是很高兴。他已经决定去明尼苏达州。我想在那里教书的他的妻子会给予他经济上的资助,我答应写信给贝克(Peik)主任。

完成“克伯屈个人档案”中1941年信件的整理工作。

马里恩对即将发生的罢工游行极为不安,不过10点钟收音机里发布消息:罢工举行日期延后一个月。

9月26日

星期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