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书法课教程 > 第三节 书法的历史演进(第3页)

第三节 书法的历史演进(第3页)

20钟繇《宣示表》(局部)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之所善。”这三种书中,铭石书即是用于碑刻的书体——八分隶书之类;章程书应是日常应用的早期楷书;行狎书应为书信尺牍所用的行书。前后二种,未见传世,唯独“章程书”即早期楷书,使钟繇荣登“楷书之祖”的宝座。钟繇传世的楷书尽管皆是后人所摹,但尚存隶意而显得古拙质朴。唐张怀瓘评其:“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钟繇的传世书作有《宣示表》(20)、《贺捷表》(又名《戎路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还示帖》等。

除钟繇外,三国、西晋的书家尚有皇象、卫瓘、索靖、陆机等,其中陆机尚有一著名作品《平复帖》存世,这是存世最早的书法家真迹。

陆机(261—303),字士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乃东吴名将陆逊之孙,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所作《文赋》乃重要的文学论著,善行、草书。《平复帖》(21)乃用退笔所书,“墨色微绿,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其字体属于由章草转向今草的过渡阶段,没有章草的波磔之笔,行笔动作起伏不大,古拙生动。明董其昌跋其后云:“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此数行,为希代宝。”

21陆机《平复帖》

此后的两百余年是书法艺术的大变革时期,因为南北分治,书风大异其趣,南朝以“二王”父子为代表,书风秀逸流便,手札盛行;北朝初承汉魏余绪,书风古朴雄强,留存下来的多是碑刻题记。

唐孙过庭《书谱》里记录了以下一段话:“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是很自负的,而后人推其为“书圣”,也证明王羲之确实非凡!

王羲之(303—361,一作307—365,又作321—379),字逸少,山东琅琊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曾官至右将军,故亦称“王右军”。王家乃东晋时显赫一时的政治大家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法。王羲之善书,增损古法,裁为新制,尤擅真、行、草书,有“尽善尽美”之誉。

王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姓卫,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属山西夏县)人,工书法师钟繇。此外,卫氏家族中卫瓘、卫恒等皆以书法著名。其中,卫瓘工草书,与索靖齐名,并称“一台二妙”;卫恒善草、章草、隶、散隶,著有《四体书势》。

王羲之还曾渡江北上,游名山大川,广学钟繇等所长,熔铸百家。此外,羲之年轻时主掌公府图书和皇家典籍。这些经历对他开阔书法视野、丰富书法知识都大有助益。王羲之书法采择众长,备精诸体。其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场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最有继往开来之功。

王羲之的书法很早就受到赞誉,兹列举一二如下。

梁武帝萧衍:“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唐太宗李世民:“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张怀瓘《书断》:“(羲之)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认为王羲之无所不工,“隶、行、草书、飞白俱入神(神品),八分入妙(妙品)”。

南唐后主李煜在《书评》中更是给了王羲之高誉,言曰:“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独献之俱得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这么一来,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无人撼动矣!

22王羲之《乐毅论》(局部)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无真迹传世,今所见者唯摹本与刻帖,其中可能不乏伪刻。

第一,楷书类。

有《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曹娥碑》《佛遗教经》《乐毅论》(22)等,其中,《乐毅论》被褚遂良评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真迹据说已被投入大火中化为灰烬,今传拓本有越州石氏《博古堂帖》“海字本”,《余清斋帖》、《郁冈斋帖》“梁模本”和《快雪堂帖》“唐模本”。

第二,行书类。

有《姨母帖》(23)、《丧乱帖》(24)、《快雪时晴帖》《孔待中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二谢帖》《得示帖》《兰亭序》等,均是唐摹本。

其中《姨母帖》尚带有隶书遗意,质朴、淳厚,与同时代的楼兰文书风格十分接近,乃羲之早期的作品。

23《姨母帖》

《丧乱帖》则隶意脱尽,完全是一派新法,用笔跌宕,轻者劲健,重者雄强,出入顿挫,锋棱俱在,取势欹侧,造型奇特,开初还是行书、节奏稍慢,随着情感的变化而行笔越来越快,由行渐草,直至一草到底,字体或连或断,一任自然,字势雄强奇逸,全无姿媚俗态。

24《丧乱帖》

《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据称此序后来羲之曾反复重写过多次,都不能超越这个稿本,于是将之作为传家之宝。后辗转被唐太宗收藏,由于唐太宗的推崇,此帖被摹临数本以赐近臣,后更被刻成帖,化身千万,流传于世。最著名者有虞世南临本、褚遂良临本、欧阳询临本(可能是定武本祖本)、冯承素摹本(神龙本)等,现公认冯承素摹本最能反映原作的精神面貌。此帖,前三行布局疏朗,字字端正,笔笔精到,结体大小不一,随自然而变化;其后随形生变,布局变化多端,提按顿挫、转折收放无不恰到好处、妙合自然。章法上错落疏密,随着节奏的变化而遥相呼应,极尽精巧与严密之能事,被认为是羲之传世作品中最为妍美秀逸者。但《兰亭序》因为风格太新,不类新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墓志》的风格等,曾被认为是伪作,并由此引起了著名的“兰序论辩”。今天看来,王羲之的早期书法与当时的楼兰文书残纸(如《李柏文书》)是很接近的,只是羲之见多识广而又勤于临池,并且着意一改古法,创出新面又何足怪哉?

第三,草书类。

有《远宦帖》(25)、《十七帖》(26)、《寒切帖》《初月帖》及《淳化阁帖》中的草书帖等。

25《远宦帖》

其中《远宦帖》用笔上偏锋、侧锋甚明显,虽是今草而多有章草意味,笔画的连绵与断裂及线条的圆润延长与方折短小的对比,形成了不一样的节奏,运笔速度变化颇大。

《十七帖》为羲之与友人周抚的众多草书尺牍连卷,该帖用笔方折外张而平实蕴藉,不激不厉,风神萧散,典雅冲和,有“草书圭臬”“帖中神品”之誉。

26《十七帖》(局部)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官至中书令,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