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打磨课堂 > 关于口语交际与规范语言的辩论(第1页)

关于口语交际与规范语言的辩论(第1页)

关于“口语交际与规范语言”的辩论

辩论赛简介:

金秋十月,江南小镇余杭临平依然一片暖意。由蒋军晶组建的新生代民间语文研究社团——五汉教育工作室主办的语文教育论坛在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多媒体教室隆重举行。参与辩论的8位教师朝气蓬勃,从教经历均在8年左右。

活动策划:五汉教育工作室

辩手:

正方:口语交际无须强调规范语言

正方一辩: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计建华

正方二辩: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张祖庆

正方三辩: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林丽

正方四辩: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沈兴华

反方:口语交际必须强调规范语言

反方一辩:杭州市临平一中姚永安

反方二辩: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金俭

反方三辩: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郁侃蓉

反方四辩:杭州市临平一小蒋军晶

主席的话:钟志华

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新课程理念由专家层面进入了实践层面,直接影响着课堂形态与教师的教学行为。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老师们开始有了新的困惑,我们只有通过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流,然后才能走向重建。口语交际教学是新课程的一株新苗,我们应该培植它蓬勃健康地成长,所以有了今天的辩论话题:口语交际与规范语言。正方的观点是口语交际无须强调规范语言,反方的观点是口语交际必须强调规范语言。首先请正方一辩亮出自己的观点。

正方一辩:

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我们认为口语交际教学中无须强调规范语言。

口语交际是口头的语言表达,属于情境语言范畴,有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可变性。所以我们认为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强调语言规范,而应把信息的传递、情感的沟通、意见的交换等置于首位。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让学生学会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例如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找话题来说,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据对方说话的内容来继续话题,例如让学生学会深入话题来说,例如让学生学会对应不同的听说对象和不同的场合,考虑说话内容的主次来说,等等。

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规范语言,那么可想而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附加了诸多规范,布满地雷阵的危险之旅。当我们张开嘴巴想说话的时候,交际的恐惧感就会如一阵阵阴风袭来,耳边就会响起这样一句话:“请保持沉默,如果你没有考虑到说话规范的话!”

而且《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描述得也非常清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段话非常明晰地告诉我们: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而不是培养说话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和条理性甚至极具感染力的主持人、演说家。因此,从口语交际的目的上说,规范语言也无须强调!

反方一辩:

对方辩友反复强调口语交际的情境性、简约性、即时性,反复强调口语可以随意一点,自然一点,生活化一点,对方辩友显然是在告诉我们“口语交际课,只要学生在说就行了。”按此逻辑出发,那么,北京人的侃大山是口语交际,四川人的摆龙门阵是口语交际,南方人的聊天也是口语交际,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谈话、交流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了,既然天天时时刻刻都在训练,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我们还有必要专门开设“口语交际课”吗?那不是多此一举吗?(掌声)

现在我们设立了口语交际课,将口语交际课提升为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种课型。我方认为,其基本的前提是它必须区分于日常生活情景的听话说话,用著名心理学家皮连先生的话说:“学生在(口语交际)课堂里说的话与平常说的话应该是不一样的。”平常说的话是怎样的?可能是不连贯,不通顺,不文明,不文雅,没有感染力的。而我们希望学生说的话是连贯的,通顺的,文明的,文雅的,具有感染力的。这种转变的过程就是规范语言的过程,对方辩友,是规范语言的过程。这种转变的实现就是设立口语交际课的意义所在。

正方二辩:

我们在谈论这个辩题的时候,不能无视口语的语言规律。我们不得不给对方辩友“补补课”,口语有如下特点:

第一是情境性。交际双方的语言与当时情境紧密相关。例如,如果我现在突然说一个数字2000,你们一定感到费解,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是如果我在一个拍卖会上说一个数字2000,大家都明白我是在说“我愿意出价2000元人民币来买这件物品”。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实际的交际情境中,许多不完整,不连贯,语序颠倒的话能很轻松地被别人理解。

第二是简约性。在日常生活中,极其简单的语句,甚至一个词,一个字,就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使沟通顺利进行,尽管这些语句可能在语法上并不完整,在逻辑关系上也不够严密。所以,如果我们在口语交际中刻意采用非常符合语法逻辑的语言,就可能显得有些矫揉造作。

第三是即时性。交际语言是一种即时性语言,是交际双方针对某种特定情境及对方的言语进行的,事先难以完全进行设定。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最重要的信息及时传递,往往会忽略表述上的完整和语言形式上的规范。基于这点,如果我们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一味追求语言的规范,一味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这种即时性的交互就会显得很拖沓。

基于口语的上面三个特点,我方觉得,在“口语交际课”中,不需要强调规范语言。

反方二辩:

尊敬的主席,各位老师,我们要辩论有关“口语交际”的话题,就必须首先对“口语交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口语交际不同于以往的听说训练,以往的听说训练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比较少,而口语交际则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因此,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方辩友在前面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口语交际”的交互性,“口语交际”的交互性也确实需要强调。

但是,我想告诉对方辩友,强调“口语交际”的交互性与强调规范语言之间并没有冲突,而且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管“口语交际”如何发展,提高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这一目标是不变的。

以往的听说训练,是通过“句型填空、语言扩展、模仿学说、类比引说”等训练的方式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来提高学生听与说的能力。而现在的“口语交际”规范语言的方式方法有所变化,它注重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通过师生评议、教师点拨等方式,加以规范或指导。如就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有条理的地方,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加以点评、强调,以期引起注意。

这里我方需要重申的是,从“听说训练”到“口语交际”,强调规范语言这一点没有变,变的是方式方法。而且,我方也同时认为,以往所积累的诸如“句型填空、语言扩展、模仿学说、类比引说”等规范语言的训练方式,经过实践检验,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普遍地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它有可以继承的因素,我们完全可以批判地吸收,改造后加以运用。

正方三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