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打磨课堂 > 思考讨论篇(第1页)

思考讨论篇(第1页)

思考讨论篇

识字量大了怎么办——以“建设性对抗”的方式分析和尝试解决低段新课标教材现实问题

“建设性对抗”一词最早在企业管理领域提出,并最终发展成一种沟通及问题解决的方式。例如国际跨国公司——英特尔就一直倡导建设性对抗的沟通及问题解决方式。

所谓建设性对抗的沟通方式,即把所有有争议的问题摆到桌面上,大家面对面地直接进行沟通、交流,而不论职位的高低,不论少数多数,不论部门之别。

所谓建设性对抗的问题解决方式,是指当意识到有问题出现以后,不相互埋怨,不简单否定,不赌气排斥,而是应该积极致力于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最重要的怎么解决问题。

摆出真实的问题,追溯问题产生的真实原因,探求真实的问题解决之道是“建设性对抗”的三部曲。本文就志在引入“建设性对抗”这一他山之石,去发现、思考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之道。

新课程背景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可能没有问题,新课程改革之始,家长抱怨的,老师反映的,学生有苦说不出沉淀在心里的,就是“问题”。这些产生于新课程直接体验者的问题最原始、最直接、最及时、最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今,这些问题通过一种载体——网络,非常真实直白不加修饰地显现在大家面前。因为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大家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不论你腰缠万贯还是一介贫民,不论你是专家是领导抑或是普通的老师,大家的发言是否受欢迎很少有“地位”的光环作用,大家说话也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顾虑。这种无所顾虑正好符合建设性对抗的沟通方式。下面所摘录的就是来自网络的一线家长、学生、老师最真实的声音:

·现在的课本识字量太大,教学速度也快。对此,我有切身体会。我的儿子上一年级,因为在他入学前我们没有教他认字,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相当吃力,总是处于“弱势群体”。他看到别的同学念书很流利,自己不行,因此就不愿意当众念书,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高,我向老师提议教学速度能不能慢一点,老师说,慢了,这么多课文就上不完了。

·每次开家长会,老师总要对我们轮番轰炸:(语文)家长们都知道课程改革了,识字量大幅增加,光靠我们老师一天一二节语文课,要学生掌握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我们的家长多多辛苦了……说实话,每次一开家长会,我的头就疼。每天晚上是我最辛苦的时候,辅导孩子预习,复习,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感觉自己已经变成了机器,我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成天都围着孩子在转,老天,谁来解放我们家长。我们做家长的是真心想为孩子减负,也为自己减负,可是——

·识字量太大了!以二年级上半学期为例,包括“学会”和“会认”的字,共有500个字,也就是说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13个以上的汉字,这样的教学任务能完成吗?能完成吗?

·我哥哥的老师每个礼拜总抽出一两节课让他们自己看书,我问老师我们能不能也这样,老师说不行,因为我们的课本课文很多,来不及上。

·这么长的课文一节课或两节课就要上完,怎么上啊?以前用老教材的时候,我总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作业,现在不可能了。

……

自从上网以后,笔者发现新课程实验区的尤其是低段的家长、学生、老师有许多困惑,其中识字教学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而将识字教学方面的困惑汇总、整理以后不难发现它的核心所在:识字量太大了!

困惑老师的另外一个大难题是课文数量。担负新课程实验任务的一、二年级任课老师真是动足了脑筋,他们以一种近乎本能的高度责任感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但到学期即将结束时,却发现竟还有近10篇课文还没有上完。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教学进度,即民间所谓的“赶进度”,而让教学进度提速的办法只有变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为接受式学习……在无奈地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的可怕的轮回的同时,一些老师不免对新教材产生了疑问:新教材课文是不是太多?

低段识字量是不是大了?我们用数据来说明:

·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小学总识字量2500个左右。一年级400个,二年级750个,共1150个。

·《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累计认识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第一学段认识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从以上数据分析,和1992年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相比,新教材在识字量上确实有较大幅度增加。

低段的课文量是不是增加了呢?我们还是用数据来说明:

·大纲浙教版教材第2册课文数:30篇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2册课文数:39篇

·新课标S版教材第2册课文数:84篇

从以上数据看,个别教材如上海二期课改教材课文的数量的提高幅度令人咋舌。而像选用地区较广的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在数量上也增加了10篇左右(含略读课文),尽管增加的幅度没上海二期课改教材那么大,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前提,那就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选文普遍比以前要长,如第二册《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兰兰过桥》《夏夜多美》《画家乡》等课文的字数都在400字以上。而以往第二册教材中没有一篇超过400字的,有的仅有100多字。当学生翻到这些课文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叹:“啊?那么长!”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教材的课文数量确实增加了。

低段识字量为什么要增加,怎么办?课文数量为什么要增加,怎么办?一直居高不下地盘旋在一线家长、老师、学生的心里。提出困惑不是“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下面笔者将循“建设性对抗”问题解决思路分别思考小学语文低段识字量、课文数量为什么要增加?增加以后怎么办?加以论述。

一、低段识字量为什么要增加——一个本源性的问题

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实际教学操作上,就是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效的重要突破口。“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宏观调控后的必然选择,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问题,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为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在21世纪,在信息时代,及早阅读无论对学好各门课程,无论对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也无论对学生一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识字要求的这一变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但是有老师可能会问,小学低年级增加识字量是不是课程专家的“一相情愿”,是不是违反科学规律的?日本汉字专家石井勋研究证明:儿童识字,一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最强(也最爱识字),以后逐年下降。

这里还需廓清的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在低年级”绝不等同于“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后一种表述很容易使人误解为“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应该适当忽略、削弱其他语文训练”,甚至走入一味追求提高学生识字量的误区。

二、低段识字量增加以后怎么办——一个生成性的问题

识字量大了以后,心态上应该积极地适应,理念应该快速跟进,操作上应该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