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慎独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素质的最高境界 > 第二章 有了想法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刻出发(第2页)

第二章 有了想法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刻出发(第2页)

我们创建个性化班级,强调把简单的说教和高压灌输改为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舞台,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参与过程中体现主人翁风范,从而把德育过程从简单的“说教—顺从”模式改为“认同—内化”过程。个性化班级的创建由四个板块组成,即班级文化的建设、自主岗位的设立、特色班级的创建、自主评价的推行。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力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参谋、人人都参与的原则。

我们提出了“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家做主”的口号。

自主岗位的设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当时,18个教学班,班班都建立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班级管理制度,形成了班级自主管理网络体系。同学们以自荐、推荐、竞争上岗等形式走到班主任助理、班务值勤、新闻传送等不同岗位上锻炼着自己,体验着生活。同学们的口号是“相信我,我能行”。

一位家长怕孩子因班务工作影响了学习,而孩子却说:“我只有学习、劳动各方面都做好了,才会有权威性,大家才会信服我。”

作为一位多年负责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工作者,我认为,德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过程,其实质是学生主体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去消化、吸收、实践德育内容的过程。自主岗位的设置正是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体悟,然后改变,再重新建立新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标准,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这项机制,直到现在,学校仍在施用。

班级文化的建设,构建了独特的班级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18个班,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名、班徽、班旗、班歌。

在征集班徽、班旗、班歌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请家长参与,畅谈构思,同学们动脑动手,忙得不亦乐乎,感受合作的愉悦,体验创造的快乐。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内在潜质的发挥、智慧火花的迸发,创新的灵感就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了。

记得孩子们给自己班级起的名字不仅很好听,像快乐中队、协力中队、向阳中队等,而且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当时有一个班男孩子多,同学之间常常发生争执和矛盾,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给自己的班级取名为“友爱中队”,班训定为“团结友爱、互助合作”。

苗苗中队的一位同学在阐述他所设计的班徽时说:“我们就是一棵棵小苗,在阳光的照耀下,快乐地成长……”

一位同学在阐述他所设计的班徽时说:“我们的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心手相连,团结友爱……”

另一位同学在谈到《班级公约》的制定时,竟向同学们发出了倡议:“公约是我们大家共同制定的,我们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严格遵守。”

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所蕴含的德育内涵充分发挥了独特的育人作用,健康向上的班风也大大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特色班级的创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创建个性化班级的过程中,各班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思想状况、特长及兴趣爱好等因素,以学生为主体,确立班级发展目标。在创建班级特色活动中,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亲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日趋增强,个性特长也充分得到张扬和展示,班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孩子们“被成长”的环境氛围在弱化。

我认为“成长根本上是实践的”,孩子们对成长的认知发展,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变化及成长行为的展开都应该是由学生自主实践完成的,这具有不可代替性。

学生也只有不断地参与自身的成长实践,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自主评价的推行,促进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

当时的自主评价,可以说是现在自评互评课的前身。

学校在进一步完善《校内外一日生活常规》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自主评价,在全校推行《学生品行习惯养成自查手册》,从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等方面设立了20个问题——“你向父母表达你对他们的爱了吗?”“交新朋友了吗?”“又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了吗?”等等,让学生对照品行表反思,每周自查,写成长日记,实行道德长跑教育,使学生在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约束中形成自主、自控、自强的良好品质。

自主评价是慎独自省的核心,没有自我分析就没有自我认知,没有自我认知也就没有自我成长。

个性化班级的创建,让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不造就传统德育的机械模仿者,而是培养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者、未来文明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道德认识能力、自觉践行道德能力和自我道德调控能力。

在个性化班级构建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还面向全体师生提出了“四则运算法则”,即学生自主做加法,教师参与做减法,科研助教做乘法,学生负担做除法。

我们树立了学生、教师“双主”合作关系的理念,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向互补,发挥两个积极性,从而形成合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保证学生自觉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方面,所以从德育的起点、过程、终点三方面,学生主体是第一位的,教师主导是第二位的。

因此,基于学生自主做加法,教师在主导的过程中参与工作做的是减法,也正是在这样的“加减”过程中,不仅孩子们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且老师也从烦琐的班务工作中解脱出来。

正如教师所说:“学生小主人意识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就强了,当然班级工作也就更好开展了。”“自主岗位的设立,使学生成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老师干得很轻松……”

另外,我们常说缺乏研究的教育是肤浅的,因此应确立科研意识,加强德育研究,向科研要质量。一方面,科研为我们的实务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实践指导;另一方面,科研通过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学校在“创建个性化班级,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总课题下,构建了个性化班级的四大板块——班级文化、自主岗位、特色班级、自主评价,分设了四个子课题。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每个年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加强实验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创新,及时反思,勤于总结,把科研课题在教师中进行交流、推广,资源共享,发挥其辐射力量,大大提高了育人过程的科学性、时效性和规范性。

提升学生的地位,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力量,我想,这五个方面既是学生素质的表现,也是学生主体性的反映。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是轻松愉悦的,他们不仅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也发现了小伙伴们的长处,不仅改变了大人眼中“小笨蛋”“小懒虫”的形象,还赢得伙伴们的赞誉,成为不同岗位上的能手。

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以他们不再因为学不如人而没有自信,也不再认为做值日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他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劳动、快乐地守纪、快乐地交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