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班主任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 > 第九章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第1页)

第九章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第1页)

第九章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

案例1:在2007年的活动中,按照学校要求,每班要有两个集体节目参加比赛。本班一小部分普通话较好的同学组织了诗朗诵这一节目,而全班同学又准备了一支合唱歌曲《红旗飘飘》。由于对文艺活动的不重视,因而我一开始就未积极地投身到这一活动的组织中去,以致在节目的排演上班长与团支书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甚至发生了不愉快的小摩擦。此时,我方知问题的严重性。可由于自身缺乏组织文艺活动的经验,最终导致班级在最后的比赛中惨遭滑铁卢。这一事件严重影响了班干部之间的团结与协作,也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热情与士气。

案例2:在2008年的活动中,我按照学校的要求,事先在班级进行了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要求全体同学积极参加这次活动,争取取得好成绩。在本次活动中,我与同学及音乐老师精心选择了适合同学们演唱的合唱歌曲《走进新时代》及集体朗诵的诗歌。由全班同学推选了两个普通话较好的同学领诵,这样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朗诵这一节目中来。全班同学热情高涨,积极配合,不厌其烦地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作为班主任的我则在一旁负责监督指导,同时还特地请来了专门教授普通话的老师给同学们进行了专业的辅导和指点。果然,经过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同学们的刻苦训练之后,同学们的朗诵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学们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训练起来更加认真、刻苦,朗诵的水平自然更进一步,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班最后以绝对性的优势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听到比赛结果后,全班同学欢欣鼓舞,热情高涨。

为什么这两次同一主题的活动最终所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为此作为一名准教师或者已身为教师的教育者们必须能清晰的回答以下问题:

1。班级活动对班集体建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3。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4。班级活动开展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一、班级活动的含义

喜爱活动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天性,教育活动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根本途径,班级活动则是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由班级成员集体参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班级活动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活动指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参与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班级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狭义的班级活动指在学科教学以外,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参与的教育活动,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文体娱乐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二、班级活动的作用

(一)班级活动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但班级活动是最有效、最实惠的方式。这是因为中小学生接受外界的事物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形象思维的影响,为此他们的认知和行为通过生动形象的活动更能形成。通过具体形象的活动能使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恶进行比较和鉴别,从而获得深刻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班级活动中,学生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懂得对社会负责任。

(二)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发展的重要手段

班集体是在班级成员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班级活动得以实现的,每顺利地完成一个班级活动,就是向目标跨近了一步。班集体的组织机构及其功能是在班级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分工协作,使班干部得到充分的锻炼,全班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在班级活动中,全班学生充分交往,互相了解,建立友谊,使班集体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总之,班集体是在班级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巩固的。

(三)班级活动是教育学生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班级活动是具有明确教育计划、指向和内容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通过活动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还能通过活动的过程感悟实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班级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教育场景,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育活动。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地学习,通过竞争与合作达成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活动的目标始终立足于个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这种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也使班级的奋斗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使原本由外界驱动的班级管理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班级管理的自主性也就随之增强,通过活动实现班级自主管理这一目标也就自然达成。

(四)班级活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班级活动一方面是师生各自展现个人才华、形象和魅力的重要舞台;另一方面也是师生同欢共乐、情感交流的场所。在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教师与学生能零距离接触,能相互讨论分享。这种双向的、多向的和混合式的教育模式,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桥梁。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情感的共鸣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班级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全面发展为目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尽管在学科教学中能够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学科教学在实施中相对班级活动而言更加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或需要。因而往往使得学科素质教育缺乏综合性和全面性,而班级活动恰好弥补了学科素质教育的不足。

三、班级活动的类型

班级活动丰富多彩,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类,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班级活动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为教育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组织实施班级活动提供参考。常见的班级活动种类主要有:

(一)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指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委组织领导,全班同学共同参加的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集体活动。它是班主任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从活动类型看,主题班会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体验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主题班会里通过对一个主题比较深入的体验,使学生达到对这个主题的深入理解。例如“争当诚信的小使者”“献给妈妈的歌”“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等。

2。讨论型。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来领会相关主题的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学生身边的事情、社会的热点问题等这些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内容更适合通过讨论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对李刚门事件的看法”“青少年学生恋爱的利与弊”等。

3。表演型。通过学生模拟一定的生活情景,扮演某一生活场景的角色来获得关于某一问题的深刻体验。例如心理情景剧和道德情景剧就是常用的表演型体验方式。

4。叙事型。通过一个事件、故事的讲述调动大家对该事件或故事的体验,然后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5。综合型。上面四种类型实质上只是一种便于理解的理论上的划分,在真实的主题班会中常常会使用到两种或是几种类型的综合。例如要做一个爱国教育的主题班会,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用到叙事、讨论、体验等多种方式。

以主题内容为标准,主题班会又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日常主题。即主题班会的主题选择来自学生日常的生活场景或内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主题是主题班会的常用形式。例如针对学生上课纪律差的问题,可召开题为“做一个守纪律的好学生”的主题班会;针对学生抄袭作业严重现象的问题,可召开题为“远离抄袭,诚信作业”的主题班会。

(2)政治主题。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主题班会。这些主题可以是国家的重要文件政策或事件,也可以是学校内的重要文件政策或事件。例如以学习“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为主题所进行的主题班会。

(3)阶段性主题。就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的不同,在特定的时期确定的阶段性主题。例如小学刚升入初中时进行的学习、环境适应问题。进入青春期学生的青春期教育问题。中考前期的心态调整问题等。

(4)节日性主题。即选取生活中重要的有教育意义的节日或纪念日作为主题班会的内容。一年中有多种节日,这样好的教育时机是不容错过的。元旦、春节、清明、端午、教师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根据节日的性质、特点,确定主题班会的中心内容。如在端午节进行的以“由屈原想起的……”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五一”进行的以热爱劳动和热爱人民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在“六一”以立志为主题的教育,在“七一、八一”以热爱党、热爱人民解放军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等。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节日是重复出现的,但我们的活动应该随学生、社会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要不落俗套,年年翻新,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在创造性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和思维。

(5)偶发性主题。以上所谈及的主题班会活动均是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的。但是有的时候,工作计划中并没有安排,偏偏遇上了教育学生的好机会,这就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机制,做好教育工作。我们把由突然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所确立主题召开的班会称为偶发性主题班会。如学校内发生自杀事件,很多老师就会及时地组织学生召开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为主题的班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