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技能
由于各自遗传因素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异和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非一致性,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也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有强弱优差之别。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指导、培养和教育工作。
一、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
后进学生是指思想行为、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低于合格水平,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的学生。包括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厌学思想,或智力迟钝、身体不好等原因造成的“成绩不良”的学生;思想觉悟低、存在不良品德习惯,或经常有过失行为的“表现不良”学生;以及学业成绩不好,思想表现亦差的学习困难学生。后进学生的形成主要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或家庭教育的失误、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后进学生一般存在着是非观念模糊、自尊心强自卑感重、意志薄弱、缺乏自制等心理特点,考虑其心理特点,教育、转化后进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热爱、尊重后进学生
后进学生因其过失经常受到家长的训斥、教师的批评和班集体舆论的谴责,内心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班主任会轻视、厌弃甚至“迫害”自己,以致对真正关心他们的老师设置起一道心理障碍。班主任要以真诚的爱去全面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后进学生,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亲身去体会班主任教师的善意和真诚,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消除疑惧和对抗,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效果。后进学生并非什么都后进,他们也有优点,有特长,有闪光点,有极大的可塑性。班主任要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二)分析原因,对症施教
后进学生各有其特点,后进的程度和表现,后进形成的原因和问题的症结都各不相同。班主任应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如属于是非观念问题,要提高其道德认知;对头脑灵活、成绩较差的思想品行后进学生,班主任要通过谈心等教育手段,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引导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克服和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对学习后进学生,要分析造成学习后进的原因,属于智力因素造成的,要在开发智力上下工夫,启迪其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他们开小灶补习功课,帮助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信心。总之,不能主观臆断和推测,盲目施教。
(三)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学习方面的后进学生,还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后进学生,都存在着厌学、逃学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役,一种沉重的负担,一种令人讨厌的事情。后进学生这种厌学心理,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用自己的热情、真诚感化后进学生,把他们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班主任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兴趣小组等,让后进学生动手动脑,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可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如会同科任教师为后进学生补课;确定一帮一互助组,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后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与后进学生一道探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使后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四)帮助取得成功,培养自信心
爱默森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后进学生之所以后进,缺少自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班主任教育、转化后进学生,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告诉他们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任何一位成功者的桂冠都是由多次失败记录编织而成的。同时,班主任要给后进学生创造培养自信心的条件,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教育、转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真切地感悟到“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成功”。
(五)善于抓住转化的契机
一般说来,后进学生意志薄弱,积重难返。但从每个人来说,并非事事差、时时差。班主任要抓住有利时机促逆转化。转化契机出现可能性较大的情况有:(1)后进学生长期受到冷漠和歧视,突然感到温暖时;(2)长期遭受失败,偶尔取得成功时;(3)偶尔受到某种启示,对自己的过失引起思考。班主任除了用心找这些契机外,还要根据契机形成的规律,积极创造条件,促使转化契机早日形成,以加速后进学生的转化。
(六)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错误行动总是由内部错误观念和外部诱因引起的,因而要在注意改变内部观念的同时,控制不良诱因的影响以及培养和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并通过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加强来矫正错误行为。班主任应该在学生形成新的行为动机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考验方式,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意志力,这种锻炼必须要有适当监督。
(七)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
由于外部各种不良诱因的影响和后进学生自身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低下,因此,他们的进步时有反复。一些转变较好、表现比较稳定的学生,有时会故态复萌;学生已经改正了的原来的缺点和错误,在新的条件下,又可能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此,班主任要以最大的耐心和恒心,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进一步做深入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切忌操之过急或灰心丧气。一般说来,后进学生在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并非过去错误的简单重复,而是从每次反复中都可以看到进步和发展的因素。
二、优秀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优秀学生一般是指那些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发展较好,品学兼优,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仿效的榜样的学生。他们是班级中的骨干,班主任的助手,学生学习的榜样,在班级发展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并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优秀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诸多的优势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美无缺,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加上教育上的不当,优秀学生容易出现恃才自傲,狭隘自私;盲目自信,难经挫折;追求完美,容易焦虑等方面的问题。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教育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培养目标,全面严格要求
班主任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培养优秀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要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错误思想的影响,不能只看到他们的90分、100分,更要注意他们的思想政治方向和道德品质,关注他们内心情感世界。对他们的缺点,不能姑息迁就;对待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努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二)善于正确引导,促进认识“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因此,解决优秀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注意教育他们提高自我意识。教育要正确引导他们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己。通过与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要懂得“天外有天”,不能唯我独优,故步自封。帮助他们丢掉自我陶醉的“光环”,恢复作为“普通人”的感觉,不处处认为自己很特殊,不把自己当做“特殊人物”,在集体中悦纳他人,悦纳自己,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三)引导学生调整学习动机,正确看待成绩和名次
班主任应当鼓励学生多一些内部的学习动机,少一些浮躁的外部动机。要让学生认识到排名只是认识和了解自身实力的一种手段,而非证明自我价值的终极目标。如果过分关注排名,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而导致同学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作为班主任不要过分强调名次的重要性,而应强调通过排名,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行为。
(四)对优秀学生的评价要一分为二,褒贬适度
优秀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同学、班主任肯定的眼光中,慢慢地就容易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对自我的评价也偏高。因此,班主任对他们的评价要一分为二,褒贬适度。一方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对其优点给予及时鼓励;另一方面,对他们潜在的和已经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绝不姑息迁就。既不能一味表扬,使之盲目自大,又不能过分批评,损伤其自尊心。表扬要恰到好处,使优秀学生受到鼓舞,继续前进,批评要合情合理,使之心悦诚服。
(五)加强对优秀学生的挫折教育
教育优秀学生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其次要培养优秀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优秀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和标准往往也较高,因而比其他同学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产生负面情绪,使自己陷入焦虑和紧张之中。因此,班主任一方面应教育他们客观看待自己,为自己树立恰当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也要把优秀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不对优秀学生搞特殊化,犯错误有过失时该批评就批评,错误严重的还要给予相应处罚,让他们习惯于自己做了错事,一样要受批评、惩罚。对优秀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不宜搞“终身制”,另外创造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和打击,增强心理素质。
要注意的是,个别生教育工作除了后进学生的转化、优秀学生的培养工作,还应包括中等学生的教育提高。中等学生是相对于后进学生和优秀学生而言的,一般指那些在班级中品德表现、活动能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这些学生既不像优秀学生那样深得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又不像后进学生那样让老师伤透脑筋。他们安静、本分,优点和缺点都不大明显,没有出众的表现,平时不引人注目,容易被班主任忽视,优点和缺点往往交互作用,极易转化。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关注他们的成长,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他们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内驱力,促使其积极上进。
本章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