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划出层次,找出重点;批——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写——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整理出来;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地方)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来。
3。预习后想一想
(1)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即学什么)?自己懂不懂?
(2)相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掌握?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重点解决?
(4)要准备什么资料、文具?
三、课前预习的方法
1。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2。符号圈点法——也称符号标注法。指读教材时,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阅读,并把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
3。习题试解法——通过试解教材(可以是某一节或某一章的)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中要点和重点的揭示,是帮助学生理解预习内容的具体指导。通过试解习题,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4。探索尝试法:即边探索边阅读或边读边练的预习方法。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看书中的解答,而是自己尝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能解决的,就跟课文中的比较,从中获得补益;不能解决的,就看课文中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可以开阔思路。
四、课前预习应注意的问题
1。预习不要全面铺开。
2。要根据学习计划可提供的实际时间来进行预习。
3。对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引自甄家智选自《翔宇教育》网络版:“学法指导”系列之七——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第六十五期))
课外学习指导手册
课外学习是学生通过课内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学习兴趣,很希望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需要。课外学习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课外学习主要有课外阅读、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和知识竞赛等。
在课外学习中,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大后方。要培养阅读兴趣,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也要像上课一样,采取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读书方法。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扩展知识面的需要。
在课外阅读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找书,在众多的书目中找到自己要读的;二是略读,迅速浏览一下书刊的内容,判断有无精读的价值;三是精读,逐字逐句、逐章逐节地仔细阅读,把重要的地方做些摘记,是自己的书,可以画些记号,写点眉批;四是写读书心得,为了巩固自己的收获,最好写出“读后感”,把自己的主要收获体会记下来。
一个学生光读书本上的东西,就会脱离社会实践,只掌握一些片面的、不完全的知识。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现实,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开拓视野,扩大人际交往,通过观察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极为壮丽多姿,文物遗址到处都有,还有大量的博物馆、动植物园、天文台(站)等,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工厂和广阔的农村。这些都为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包括确定课题、选择对象、进行程序、资料整理等方面问题。
另外,生动形象、动手动脑的科技制作和实验活动,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家长在条件许可下,应该给孩子创造开展这方面活动的条件并给予指导。例如让孩子动手做车模、舰模。学电脑,搞摄影,自己动手做些小发明、小制作等。孩子动手机会多了,实践和创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最后,课外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课外学习要以补学、复习基础知识为主,首先把课堂上的书本知识掌握好。
3。要尽量学以致用,把课外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去。
4。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课外知识,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处事能力。
5。对课外学习活动进行多方面的总结,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工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6。结合自身情况,分析课前预习可取的方面以及不太适合自己的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7。结合自身情况,分析课外学习可取的方面以及不太适合自己的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将来你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你将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整和补充?(选自《翔宇教育》网络版:“学法指导”系列之十三——如何开展课外学习,作者不详)
[训练评价]
课前预习和课外学习指导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