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的作业一是背诵第二自然段,整理段落大意。二是写一段话,关于课外活动的一个场面。
同学们,百草园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抓住泥墙根一带来写的。我们可以模仿这种写法,并尽可能注意选择确切的词语。要完成这个要求,就要仔细观察。我校有风雨操场、大操场、小操场;参加活动的有男同学、女同学,还有教师;我们活动的器具和用品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内容又是丰富多采的。你们要写好这个片段该注意什么?
生(集体):仔细观察,抓住重点。
师:对,要仔细观察,抓住重点。
教学示例3: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结束
师:这个作品在当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今天我们隔了一百多年以后来看,有利于我们理解现在的社会……我们的社会,是由旧社会脱胎出来的,我们的思想,也会受到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讲,这个作品对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我想再问当你读完了课文以后……你觉得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还有没有不够满足的地方……我们不少同学看了《流浪者》,看了香港的或者是外国的好电影,似乎感觉到是十全十美的,简直是大大超过我们社会主义的电影。是这样吗?我看不见得!读了这篇作品,我就感觉到还有不满足的地方……莫泊桑的这些著作,都是在1880年到1890年(板书1880-1890)期间写出来的……在1872年,已经发生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对吗?在这个时候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写了《共产党宣言》。但是,莫泊桑的作品,不仅是这一篇,其他所有的,他都没有能够为我们指出一个方向,指出一个前途!特别到他后期,更加被悲观思想笼罩着。这就是我所感觉到的——大大不能够满足的。我想同学们也会有跟我同样的心情。无产阶级的作品,那就是有明确的方向,使人读了以后,能感觉到很振奋,应该引导人们怎样去奋斗。而资产阶级作家莫泊桑的作品,虽然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但是就不可能激励我们奋斗。这是作品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作者:于漪)
技能训练二
[训练内容]观看几段课堂教学结束的教学录像,指出它们的类型、特点及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结束语。
[训练目标]1。进一步熟悉几种结课的方式与技巧。2。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束方案。
[训练程序]提供教学录像范例,小组分析讨论。各自根据教学录像设计新的课堂教学结束方案。
技能训练三
[训练内容]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束类型的设计。
[训练目标]能够依据课堂教学结束所要完成的特定的学习任务,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束类型。
[训练程序]提供课堂教学实例,学生应用所学内容,写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束方案。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作者:石伶俐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②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踏上征战——凄婉又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