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课堂教学与班主任工作技能的关系 > 第三节 结束的要求(第1页)

第三节 结束的要求(第1页)

第三节结束的要求

一、课堂教学结束应遵循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教师要及时小结和复习。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研究表明,遗忘具有先快的不均衡趋势,及时地小结和复习可以防止学习之后的快速遗忘,提高学习记忆的效率。因此,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结束时,都应及时小结、巩固。

(二)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要立足于引导、点拨、启迪,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完成结课。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三)完整性原则

在新课导入时,常常设置问题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开始课堂学习。因此,课的结束也应当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入新课相呼应。如果导课精心设疑布阵,而讲课和结课都无下文,则在结构或逻辑上让学生感到不完整。特别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是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其次,教师的“结课”还应注意结在横断面上,即讲授内容告一段落,或讲完了某些问题时,以使这部分内容显得系统连贯,相对完整,即结课的另一含义就是阶段知识“小结”。但此“小结”也须讲究一定的艺术,使这一部分知识更显得系统有序,学生易于掌握。

(四)针对性原则

结课要依据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来进行,做到提纲挈领,突出重点,提炼概括,升华思想,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第一,结课活动要针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后续学习内容的连接处展开,要通过结果进一步揭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埋下伏笔。第二,结课要注意对学生易错易混淆的概念、法则、公式进行辨析,予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第三,结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般来说,低中年级宜用活动式结尾,让学生在游戏、儿歌、谜语中领悟所学知识的美,感受新知识的用处;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应侧重知识的内在价值,努力在结尾时形成思维**。

(五)概括性原则

结课时要紧扣教学目的,抓住教学重点和知识结构,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的情境,采用恰当方式总结。总结要精要,能有利于学生记忆,检索和使用。结课应概括本单元或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深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因为这些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能进行广泛的迁移。在结课时,教师有意识地将所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能使知识体系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的负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六)适度性原则

课堂教学时间规定为45分钟或40分钟,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有些教师常常会忽视这一规律,在结课时还意犹未尽,得寸进尺,实施“拖堂”,打疲劳战,即所谓“行于所不当行,不止于所当止”。但拖堂既不符合学生生理特点,又对学生造成思维惰性、心理疲劳等负面影响,更直接对学生下面的课堂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如非必要最好应按时结课。

(七)创新性原则

结课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站在知识的相对“制高点”上,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适当采用开放型的结束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活化知识、点拨思维,鼓励学生采用发散思维,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使知识得到活化和升华。

二、结束方式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一)水到渠成,自然妥贴

教学结束是外在客观时间与教学内容内在发展同时结束时所需要的教学行为。要根据教学时间与教学的逻辑发展而进行。做到水到渠成、自然妥帖,避免生拉硬套的结课,避免太早或太晚结课。结束的时间与导入的时间大体相仿,一般约3~5分钟。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合理安排每一项活动内容。结束时,要按时下课,注意不要拖堂,否则学生失去了耐心,设计得再好的结束也不愿听。为此,教师要注意避免出现两种弊端:一是课堂教学节奏过快,较早地讲授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施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给结课留的时间过多,结果学生无事可做,教师只好胡讲乱扯一通,布置一些不必要的作业,搪塞过去,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妨碍了课堂教学精彩结束应发挥的作用。二是课堂讲授“拖堂”。有的教师讲课爱“拖堂”,下课铃响了,还在不停地讲。其主观愿望是想使学生多学一点,但客观效果却适得其反。毕竟时间不等人,最后只好三言两语仓促结束课程,学生既无法总结课堂所学知识,更无法消化理解。不仅如此,讲解“拖堂”,还势必加重学生大脑的负担,影响良好思维效能的发挥和下节课的学习效果。

(二)结构完整,首尾照应

结束语要和前面的教学内容保持脉络贯通,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要注意前后联系、首尾照应。使结束好似一条金线,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结束过程与导入过程首尾呼应,前后一致,使整节课浑然一体。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回答,就应该在结束时讨论,使之明确。切忌乱设悬念,搅乱学生的思维。

(三)语言精练,紧扣中心

教学结束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结束的语言不可冗长,拖泥带水,要少而精,高度浓缩、概括性极强。起到画龙点睛、提炼主题、提升认识、升华情感的作用。总结归纳部分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结束的过程在一节课中所占时间较短,因此要求归纳总结简明扼要。不是简单地重复一遍黑板上的大小标题,而是对重点、要点的升华。

(四)内外沟通,立意开拓

结束时对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本身,把课内外沟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导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里去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开拓,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拓宽知识面、增强各种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活动的空间。结束既成为课堂学习的指导,也成为课外学习的指导,成为推动学生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推动力。

本章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一

[训练内容]分析以下课堂教学结束示例有何特点。

[训练目标]通过应用所学包容对教学示例特点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种结课的方式与技巧。

[训练程序]提供范例,小组讨论。

教学示例

教学示例1:教学《春》的结束

师: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春光无限好的景色。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要把全文背出来,仔细地体会朱自清先生文章的用词造句的妙处。他写的这篇文章,很清新,就好像小河里水流淌下来一样。这些词句都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我们要好好地学习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他是笔笔扣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来写的。我们学完以后,要写一篇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文章。今天课后没有书面作业,全文要朗读背诵。

教学示例2: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