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前后照应式
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导入或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运用照应式结束,不仅要回答、照应前边提出的问题,而且要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升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课例】
有位教师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下课铃响了。教师说:“同学们,下课铃响了,先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当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后,教师又说:“请学号是3或5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最后教师问道:“同学们,老师应该说哪一个数的倍数都可以离开教室?”学生齐答:“1”。“大家说得对,请学号是1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余下的同学都开心地离开教室。(作者:邵振兴河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四)巩固练习式
通过书面练习、问题讨论、口答或板演等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与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机会。
【课例】
在学习《分解质因数》的结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请举出几个互质数的例子。
(2)把下列合数表示成几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20=()+()+()35=()+()+()
(3)把下列和数分解为质因数。
12=()×()×()
18=()×()×()
54=()×()×()×()
143=()×()×()(作者:于凌)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总结的积极性,使结束阶段成为教学全过程的**。首要的功能是落实教学目标规定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可以先对所学知识的要点进行简明的概括与巩固,也可以有序地给出若干练习,有针对性地使练习内容对应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边练习、边归纳小结,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五)悬念存疑式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承上启下的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例】
讲完“叶的光合作用”,还剩一点时间,教师给学生讲了如下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去菜窖里取白菜,一下去就没有上来。后来又下去一个人,同样也没有上来。第三个人拿着点着的蜡烛顺着梯子下窖,才下到一半时,他大喊大叫道:“有鬼!”同学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到下节课就知道了。你们回家预习一下“叶的呼吸作用”。(引自作者:袁文祥文章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1期)
运用悬念式结束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以疑促思,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下两节课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时,更适用于悬念式结束。要使设置的悬念能有机地联系新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问题激趣式
问题激趣式结束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以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例】
物候学是多么有趣的一门科学啊!大自然以它生动优美的语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向人们倾吐深处的秘密。这些秘密带来了农业的大丰收。大自然倾吐的秘密,好像《斯芬克斯之谜》,只有辛勤的人才能找到谜底。你看,为了能解开这个谜,科学工作者研究了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以高度的热情、严谨的态度,为洞悉大自然的奥秘付出毕生的精力。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84岁临终的前一天,还坚持用颤动的手写下当天的情况,并注上“局报”两个字,多么可贵的科学热情,多么可贵的严谨作风啊!物候学与我们同学一样,正处在青年时期,风华正茂。有志于此者,真是大有作为。
点评:这样的结语能够收到言已止而情又发的效果。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激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引自《大自然的语言》(作者:陈仲梁文章来源:张定远编:《中学语文教学论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