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的建立基于哪种社会学理论 > 第一节 老年大学教学的概念(第2页)

第一节 老年大学教学的概念(第2页)

老年大学教学强调老年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除了遵循现代教学观之外,还因为老年大学就是为老年大学生创办的,老年人继续学习文化知识技能,充实晚年生活的需要是举办老年大学的原初动力,这与普通高校和普通中小学的创办初衷是不一样的。此外,老年大学生都是社会中的长者。他们离、退休之前,有的是政府部门的高级领导,有的是基层的管理干部,有的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各行业的骨干、精英……无论其文化程度如何,他们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现象、过程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使得他们可以在学习中自主地判断是非,而不会简单地听从教师的讲授和引导。老年大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老年大学生的这一基本特点,牢固地树立以老年大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即通常说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考虑,要根据老年教育的特点和每一期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订教学计划,收集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不断探索的欲望;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明确新型的师生关系,找准自己的位置。”[10]

(二)老年大学教学是老年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人—人”双边交往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把自己掌握的教学内容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传递给老年大学生;老年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等,主动地建构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己新的技能技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沟通。而这种对话和沟通得以达成的基础就是老年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谓平等,首先是说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由于老年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等可能比某些教师更加丰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可能比某些教师更大,所以,老年大学的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更要对老年大学生多一份尊重和关爱。所谓平等,还指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施下效”式的关系,而是平等地进行对话和沟通。当然,这种平等也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双方在任何方面都是平分秋色的。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还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老年大学生应该给予教师应有的职业尊重。

(三)老年大学的教学场域具有特殊性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展开的。老年大学教学有“三个课堂”。“第一课堂”即老年大学进行常规教学的教室。“‘第二课堂’就是在老年大学指导下组建的艺术团、演出队、摄影队、文化沙龙等社团”。[11]“第三课堂是指老年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反哺到社区,作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老师,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和社会公益活动”。[12]“三个课堂”的概念,反映了老年大学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的特点。

老年大学“三个课堂”各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任务。“在第一课堂,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选准教学切入点,帮助学习者梳理知识要点,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学习者在认知自身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环节,勤于思考,积极探讨;在师生双向互动、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中,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教学氛围是和谐愉快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即第二、第三课堂),与课堂活动一样,是培养学习者自主精神、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学习者自发成立的社团在课余时间将成员召集起来,共同举办或参加相关活动,自我管理,自我教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情感交流。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感到课外学习的广阔天空和学习的趣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第三课堂的社会活动是学生们通过奉献和付出,成就自我、收获满足的过程”。[13]

老年大学“三个课堂”之间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是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关键和必要保障。第二、第三课堂只是课堂教学的发展和延伸。如果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如果不夯实课堂教学这一基础,就谈不上第二课堂的丰富和第三课堂的拓展。而第二课堂的丰富,第三课堂的拓展,也是对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好检验和展示,也可以从中发现第一课堂的不足,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14]

根据“三个课堂”的关系,老年大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优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

除了“三个课堂”的建设之外,老年大学教学还要重视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首先,老年大学教学情境应与现实相类似。这样的情境有助于老年大学生较快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要注意情境的多样性,因为老年大学生基于不同的教学情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情境会激发他们不同的潜力。再次,在创设情境时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情境更加形象、生动,这样的情境有助于调动老年大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促进他们提高理解力、记忆力和生成技能。最后,教学情境应该是自由、宽松的,这样的情境有助于老年大学生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其中开放、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四)老年大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落实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

中国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服务社会。这一宗旨是老年大学教学的指引,也是老年大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据此,老年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

1。促进老年大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体力体能、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继续发展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进入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就是老年大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在于他们是发展中的人。教育的基本价值就在于促进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由此,老年大学生的基本属性就是:他们是继续发展中的人。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个性等方面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受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在此之前,人的发展都处于片面发展阶段。据此,老年人虽然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其发展程度已经比较高,但是,他们仍然处于片面发展阶段,其身心素质仍然不完善,但是他们都希望自身素质发展得更加完善。这就凸显了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发展自我的必要性。老年人自身素质现状的不完善性和追求素质完善之间的差距,就是他们继续发展的内驱力。老年人继续发展自我的途径有多种,进入老年大学继续接受教育,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老年大学教学是老年大学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因为教学是社会活动中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特殊认识活动,学校通过教学这种专门化的特殊途径,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教育等的基本知识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能够简捷有效地把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得到预期要求的发展,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任务。

2。引导老年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继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老年大学办学宗旨的最后一项“服务社会”强调的是通过老年大学教育,不仅进一步发展老年人的身心素质,而且要把他们获得的新素质反哺给社会,继续为社会发展奉献自己之所能。很多离开了工作岗位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不再工作也就意味着社会不再需要自己了,所以也就不再主动地关注和参与社会发展。久而久之,老年人与社会公共生活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实际上,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对社会有所付出和贡献。社会成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共享社会经验,同时享有广泛、平等的社会生活机会。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群体,他们仍然要以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既享受公民权利,同时也履行公民义务。随着当今国际社会形势的变化,公民的内涵及其权利和义务等都正在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教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这其中也必然包含着对老年人的公民教育。2015年6月在西班牙阿里坎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老年大学协会(AIUTA)第96届理事会议和国际研讨议的主题——“老年大学,公民和社会凝聚力”就清晰地释放了重视老年公民教育的信号。此外,国际社会大力提倡的积极老龄化等,都说明了老年大学生继续发展的必要性。而这些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老年大学教学除了立足于老年大学生的继续发展之外,还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着眼于老年大学生继续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五)老年大学教学要帮助老年大学生学会学习

今天是一个信息文明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剧增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成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每一位地球公民的必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就提出“学会生存”的主张,1996年,该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再次提出,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有四个,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15]

应对信息文明的挑战,要求人们学会学习,特别是要学会自主学习。于是,终身学习理念应运而生。对于老年大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社会公共空间之中,信息文明的许多产物——如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数码相机等与他们朝夕相伴。他们自身也需要进一步修养道德、丰富和更新知识、习得新的生活技能。因此,他们和成年人、青少年一样,面临着终身学习的任务,而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获得的基本途径就是老年大学教学。

因此,老年大学教学不但要教给老年大学生新的知识技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更要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地继续发展自我。我国老年教育研究者将老年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界定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自主性——学习者确定学习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参与教学并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这需要学生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也需要学生具有能够将教师的外部引导力转化为内部动力的能力。其二是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启发下能够更自觉、更主动、更独立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能够不断挖掘潜力,主动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其三是创造性——学生首先需要具有坚实的学习基础,然后追求学习的进一步升华,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造’。”[16]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55-156。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册)[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34。

[4]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册)[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33-240。

[6]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89。

[7]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4-145。

[8]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9]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54-455。

[10]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老年大学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4。

[11]杨学俊,王丽雅。老年大学的“三个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9):23-26。

[12]杨学俊,王丽雅。老年大学的“三个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9):23-26。

[13]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2:166。

[14]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老年大学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49。

[15][法]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16]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2:17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