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第4页)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第4页)

2。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教学。而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又会感染全班学生,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减少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混乱。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堂活动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习成绩越好。因此,不应使学生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等待教师帮助、上课做“白日梦”以及在课堂上嬉闹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完善的课堂秩序,有效地将学生吸引到学业学习上来,使花费在维持纪律上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

(2)课程表的编制。课程表是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在编制中要注意:①尽量将语文、数学、外语等核心课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前三节课,将音乐、美术、体育、自习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②文科与理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应交错安排,避免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③新、老教师教平行班的时间间隔要不同,新教师间隔时间短,以保证第二班的教学效果更优;老教师间隔时间长,以避免简单重复产生乏味感。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维护课堂纪律的又一重要条件。不少纪律问题是因为教学过程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都应认真对待。

(四)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1。课堂规则的制订

课堂规则是形成良好课堂纪律的前提条件,必须认真细致地制订课堂规则。制订课堂规则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满足基本的要求。

(1)课堂规则应符合四个条件,即简短、明确、合理、可行。首先,规则和常规一定要简明扼要,使学生能迅速记住。其次,规则要明确、合理。如“注重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明确的,难以起到约束与指导作用。最后,规则应具有操作性。

(2)课堂规则应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不可由教师凭个人好恶独断设立,而应经过学生的讨论与认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就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

(3)课堂规则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教师要对所制订的课堂规则进行归纳、删改,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制订出尽量简明的、最基本的、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5~10条为宜。如果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内容。规则内容的表述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多使用积极的语言,如“希望……”“建议……”等,少用或不用“不准……”“严禁……”等语句。

(4)课堂规则应及时制订和不断调整。教师应抓住学期开始的机会,制订课堂规则。在开学之初就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学习方式,征求学生对课堂规则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需要与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检查,并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和调整。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

争取更多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既是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策略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时间意识,注意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策略有增加参与、保持动量、保持教学的流畅性、管理过渡、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

(1)增加参与是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生动有趣,有参与性,与学生兴趣有关,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可采用悬念、精心提问和讨论的方法,不断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保持动量是指课堂教学要有紧凑的教学结构,避免打断或放慢,使学生总有学业任务。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教学策略、准备好教具等;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选择适宜的课堂密度、课堂强度、课堂难度、课堂速度和课堂**度;此外,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精练而不拖泥带水。

(4)过渡是指从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的变化,如从讲授到讨论、从一门课程到另一门课程等。过渡时应遵循三个原则:①过渡时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②在做出过渡之前,学生要明确收到信号后该做什么;③过渡时所有的人同时进行,不要一次一个学生地进行。

(5)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是指运用课堂组织策略和提问技术,确保班上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3。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纪律问题

(1)运用非言语线索。非言语线索主要包括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或触摸等。如对表现不良的学生保持目光接触就可能制止其不良行为,还可以走过去停留一下,或者把手轻轻地放在学生的肩膀上。这些非言语线索传递了同一个信息:“我看见你正在做什么,我不喜欢你这样,快回到学习上来。”

(2)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教师要想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从表扬他们所做出的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入手。譬如某个学生上课爱做小动作,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学生认真学习的时刻表扬他。我们还可以采取表扬其他学生的方式来减少某个学生的不当行为,一般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的同学加以表扬,这样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意识到,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运用表扬应注意:表扬的应该是具体的课堂行为,表扬应让学生产生积极的纪律体验,表扬应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应给予及时正强化。

案例8-1

中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案例分析

我班有一名学生,由于他父母亲长期在外地打工,把孩子扔给七十多岁的奶奶照看,平时缺少道德上的家教,所以他养成了不少的不良习惯,上课不认真学习,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经常骂人,说脏话,很少有安安静静一节课的时候。我开始对他采取了高压政策,动不动对他大吼大叫,虎目圆睁,可见效甚微,他只能老实一两分钟,之后又原形毕露。有一次,在我讲课正进入**时,他发出一声怪叫,我问谁干的,他低头否认,我肺都要气炸了,他却在那里悠闲自得。下课后我当即将他叫到办公室,从个人身心、中学生行为规范、校规校纪方面出发,讲知识、摆道理、让他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他表面上是受教,但是从他个人傲慢的表情里面看出很多不满,因为他的家庭情况,只好等给他慢慢改变的机会了。

事后,我发现他不再是一副事不关心的样子了,课堂上我也试着把最简单的问题抛给他,当他能够复述出问题的答案时,他那种高兴的样子,那种得到肯定的表情,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是啊,老师的关注是一种爱,一种期待。哪一个孩子不愿意上进,哪一个孩子不愿被关注,我们教师不应该放弃每一个孩子。毕竟孩子的成长,不仅在知识上,还有人格的完善和健全。渐渐的,他上课开始看黑板了,手中的小动作也越来越少,脸上也有了快乐的笑容。

当然,这个学生因为长时间没有得到父母的真正关爱,他总是反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还在不断地想办法去解决他的问题,我相信他会慢慢改变的。

从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对学生的处理必须提升到一个高度。首先,就要使学生从心理上深刻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有这样,才能震慑住他们,使他们从心灵深处得到震撼。其次,在他自责、自我批评、承诺改正错误时,要提出要求,要其承诺以后发生此类错误时怎么办,并健全监督机制。接下来,必须予以关怀,安慰,寻找适当时机给予鼓励。给他一个平等,温暖,改过的机会。

(资料来源:辽宁省东营区第一中学王凤欣工作实录)

五、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与人正常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具体来讲,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国外的有关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病原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过分类。例如,美国的威克曼(E。K。Wi)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奎伊(H。C。Quay)把问题行为分成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以及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三种类型。此外,布罗菲(Brophy)和罗尔肯帕(Rohrkemper)1981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也有一定新颖性,他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三类:

①属于教师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使教师的要求受挫,从而引起教师的不快或烦恼;②属于学生的问题:由于意外事件或他人(除教师外)的干扰,学生的要求受到挫折;③师生共有的问题:师生彼此使对方的要求和目标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这一分类最引人注意和具有启发意义的地方是将教师的问题行为也列入其中。实际上,课堂上的不少问题行为的确是由教师自身造成的,如教师粗暴的态度、对学生频繁的训斥等都会引发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这方面问题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