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与主动创设。具体来说,以下条件会影响课堂气氛。
1。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具备课堂运作的能力。课堂运作即强调课堂中有效的管理与有效的教学之间紧密的联系。课堂运作能力是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课堂学习管理能力实现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库尼(J。S。Kounin)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堂运作,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1)洞悉。洞悉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注意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如一位教师在讲植物各个部分的功能时,同时注意到两个学生在小声说话,这时教师就提出“植物什么部分结果实”的问题,同时迅速走到那两个学生的桌子旁,平静而严肃地说“把手放在自己身边”,然后走到教室前面的讲台上,对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你看挂图上结果实的部位在哪儿?”教师的这种洞悉力,有助于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使课堂保持良好的秩序。这位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以教学内容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及时用言语制止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库尼把洞悉描述为教师“脑后有眼”。它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轻举妄动,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2)兼顾。兼顾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能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如教师在指导小组学习时,一方面指导全组学生读课文,另一方面迅速地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而不影响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缺乏经验的教师有时会因为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拖延时间过久,使大多数学生精神涣散而影响学习。
(3)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活动还必须分段进行。在分段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能按计划组织学生,使他们迅速而有序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如分组讨论时将座位较近的学生组成一组,搬动桌椅时要轻,讨论时声音不要影响其他小组,以及讨论多长时间等。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4)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45分钟内都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的策略:教师讲解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指定某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题,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在座位上也演算这道题;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由多个学生接力朗读。
(5)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兴趣。教师可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活泼;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团体比赛、合作学习、参观、访问、演说、角色扮演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6)责罚学生时避免微波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个学生。但在责罚个别学生时,要避免产生微波效应。库尼认为,微波效应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有的教师在责罚学生时,由于情绪比较激动,不能冷静对待,有时言辞过于偏激,甚至说出过头话,有损学生的人格,这样不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而如果被责罚的学生在班上部分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教师的这种做法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库尼提出,教师处理个别学生问题时,应避免微波效应。
四、课堂纪律及其有效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内涵和特征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所谓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
课堂纪律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约束性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必须共同遵守课堂行为准则、规范,对维持课堂秩序,协调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必需的。
二是标准性课堂纪律本身作为-种行为准则、标准,是衡量学生课堂行为是与非的重要依据。
三是自律性课堂纪律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监督、调控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对其内化,逐渐形成自觉的纪律。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依据课堂学习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教师促成的纪律,是指在教师的操纵、组织、安排、规定和维护的标准下所形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一般适用于低年级。学龄初段的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高,自我意识的加强,他们会反对过多的限制,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教师为他们的行为提供指导,希望教师能够在背后以咨询和情感支持的形式给予帮助。
教师促成纪律具体包括(方法)结构创设和体贴两种。结构创设包括:指导、监督、惩罚、规定限制、奖励、操纵、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标准等。体贴包括:同情、理解、调解、协助、支持、征求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等。教师可根据班级的特点确定二者的适当比例,传统中,教师习惯结构创设,少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与准则要求。学生从上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就在他们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信仰和如何行事。学生常常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从事某件事情,他们的见解、偏见、信奉、爱好与憎恶往往都视集体而定。他们的行为之所以遵守集体促成纪律,首先因为同辈集体不仅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而且还为其提供了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来行事的体验,找到了保持自己安全感的新源泉。其次,同辈集体的行为准则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新参照点,结束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不确定性、无判断力、内疚感和焦虑。在良好的集体中,学生会为不损害与同学的关系而遵守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是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学生对任务理解的越深刻,就越能自觉地遵守纪律,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轻易放弃。而这种理解的程度决定于学生的成熟程度,不成熟的人不能接受任务的要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一旦受到挫折和困难就会很轻易地放弃。成熟度高的学生更能做到自律,并且根据任务的要求来计划自己的行为。同样在一个组织良好、活动定向的课堂里,这些比较成熟的学生作为班级的榜样,更促进其他学生的成熟行为。此外,任务促成纪律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动机的基础上,个人必须觉察、理解了任务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从事这种活动。对于某一任务的理解,老师认为重要的,而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尤其是青少年初期和少年期的学生,集体的赞同更为重要。所以,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学生越是成熟越容易使自己的行为跟眼前的任务要求一致。
4。自我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简称自律,是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实际上是学生自律的形成过程。
维持纪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律。当学生学会响应教师的指导时,他们就已经成功地经过了一个社会的情绪成熟阶段。当他们响应他们自己的集体指导时,他们就处在了更为发展的成熟阶段中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他们需要成长成为有责任心、有头脑的社会成员,他就必须学习如何发展集体的标准,并对他做贡献和做出反应。有时集体为其成员制定的标准是轻率的。一个人没有学会如何想通过他自己行为的意义,便没有别的选择而只有符合集体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能够评价他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标准,便能够对新的和更好的集体标的发展做出贡献。
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成熟水平向前迈进的标志。
(三)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课堂结构是指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大课堂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它们对课堂纪律有着重要的影响。
1。课堂情境结构
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学生座位的分配方面。
(1)班级规模的控制。班级规模是指班级的大小,中小学班级一般以25~40人为宜。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从而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
(2)课堂常规的建立。课堂常规,也就是教室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标准,对学生有约束和指导作用。对于课堂常规的设定,应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形成,以提高遵守的自觉性。
(3)学生座位的分配。分配学生的座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违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应有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