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 第七节 校本课程开发(第1页)

第七节 校本课程开发(第1页)

第七节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比较热的研究课题,它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直接相关。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课程管理法规,在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原则,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学校课程”范围内开发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既包括学校课程开发,也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再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一)基于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

学校课程的实质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资源。但由于国家课程的强制性,学校课程标准及内容就成了国家对公民进行“普适性”的依据,很难顾及不同学校的特定要求,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因此,大力倡导校本课程开发是可行之举,它在国家、地方课程满足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学习的前提下,满足了特点学校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为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基本资源。

(二)学校及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规定性要求,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针对特定学校的实际,只有学校最了解自身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教师状况、社区特征和家长需要。以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机构,才能集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形成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广大教师最了解学生实际,开发出来的课程最可能贴近现实,最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还体现了“教育自由权”的回归。

(三)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产生是针对国家及地方课程难于照顾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而应运而生的。它不是孤立的,而是对国家及地方课程的最重要的独特的补充,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构成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家及地方课程是国家、地方意志的体现,反映了国家及地方的文化及教育利益,而学校及学生独特的教育利益的维护则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体现,它们三者缺一不可。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一)情境分析模式

情境分析模式指校本课程开发以分析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为主要依据和核心。在分析情境时,应考虑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的因素。校内因素应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能力与需求,教师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验,课程现状与优缺点,学校氛围与权力结构等。校外因素应考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社区的价值观、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等方面。

(二)学生需求模式

学生需求模式指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主要依据和核心。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分析时,应了解学生的年龄、社会经济背景、知识与能力的准备等情况。

(三)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指校本课程开发以解决课程问题为主要依据和核心。校本课程开发时,应该优先考虑解决学校与教室中的课程问题。课程问题主要集中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当以解决教室里的实际问题为基本途径。

(四)目标主导模式

目标主导模式指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的办学目标为主要依据和核心。这种模式主张优先考虑学校的办学思想以及在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办学目标,其他因素都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的操作环节。

(一)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

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首先必须根据自身的各种资源和办学历史,依据自己学校独特的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学来确定本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包括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学校内部人员主要包括校长、主管主任、学科教师、学生代表。外部人员包括地方当局行政主管领导、课程或学科专家、家长和社区代表等。只有内外配合,群策群力,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二)情境和需要分析

对各种校内外的情境和需要进行科学、充分地了解和分析,才能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除了要考虑到校内的情境和需求外,也要考虑校外的情境与需要。校外的情境主要包括社会需求、社区状况、家庭情况等。

(三)目标拟订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就是依据学校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建构学校的总体课程,并据以实施、评估、改善的过程。所以应先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是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要求,最终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所以,学校的教育目标必须转化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进一步细化为各学习领域的目标,通过教学来实现各学习领域的目标,进而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四)设计方案

课程编制考虑许多因素,如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社区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等。因各学校规模、教师结构等条件不同,学校课程编制的步骤很难有相同的方法,但大体包含确认学校课程编制的基本方针、决定学校课程编制的具体组织与时程、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节数的配置三项。

(五)讨论与实施

课程方案实施前需要听取教师、家长对实施方案的意见及建议,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做必要修正,以便保证实施的效果。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将书面的课程转化为教室情境的教学实际的教育实践。实施过程中应做好充分准备,各方面协调沟通,也需要足够的物质支持。

(六)评价与修订

校本课程评价一般来说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评价时间上,校本课程评价既要包括诊断性评价,也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评价主体应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同时主体应多元化,应来自多方面的领域;在评价内容方面,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有结果评价,也要有过程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校本课程多是非学术的活动型或体验型课程,其学习结果不很明显,难以用简单的量化来测量,因此,采用质性评价更适宜,如档案袋评价、描述性评价等方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