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哲学电子书pdf >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呈现02(第3页)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呈现02(第3页)

[2]邬昆如。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

[3]邬昆如。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34。

[4]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010~1011。

[5]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5。

[6]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它的本性是辩证的,是主观与客观、共性与个性、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

[7]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判断发展的形式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以往返流动的形态日益深刻地反映现实。

[8]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9]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345。

[10]方明。缄默知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4。

[11]根据[美]默顿《科学社会学(上)》(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3~376)具体论述介绍如下:一、普遍主义。也称普适性,指一种学说是否被划归为科学均与提出此学说的个人特征无关,即与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性无关。普适性表明,科学原理与方法以其特定的内容反映客观的过程和关系,而不接受任何强加的特殊有效性标准和法令。二、公有性。默顿认为,公有性是科学之精神气质的第二要素,它是从财产公有性的非专门的和扩展的意义上使用的,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因此它们归属于科学共同体,是其共同的遗产。用人名命名的定律和理论并不表明它们为发现者及其后代所独占,科学界的惯例也没有给他们以特权去随意使用和处置。三、无私利性。它既不等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无关,这一规范要求的是实事求是、公正和无欺诈。默顿原文为:“在科学的编年史中实际上很少存在着欺诈行为,这与其他活动领域的记载相比似乎是个例外,这种情况有时被归因于科学家的个人品质。这意味着科学家是那些具有不寻常道德修养的人。但事实上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从科学自身的某些特征中却可以找到更合理的解释。”四、有组织的怀疑。它既是方法论要求,也是制度性要求。科学在怀疑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发展进步,但不是无根据地胡乱怀疑。首先,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怀疑现存的理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要求。科学旨在寻求关于事实的答案,科学研究者清楚科学事物与世俗事物之不同,前者要求做客观的分析,后者要求绝对的尊崇。没有怀疑就不会有科学发展,怀疑是科学创新的前提之一。但是,不是只要怀疑就足够了,怀疑应当是有节奏的、审慎的。对于科学界现有的理论,在没有新经验事实和理论推导之前,则要持信任的态度。这讲的便是科学上有组织或者有条理的怀疑。

[12][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86~287。

[13][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87。

[14][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96。

[15]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93。

[16]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异同[EBOL]。http:bbs。pinggu。thread-1143620-1-1。html。

[17]吕乃基。论知识的演进历程[J]。科技导报,2003(7):16~17。

[18]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47~48。

[19]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2。

[20]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3~54。

[21]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3~54。

[22]现代汉语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18。

[23]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45。

[2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9。

[25]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5

[26]史宁中。关于教育的哲学[J]。教育研究,1998(10):13。

[27]知识[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2014-02-24。

[28]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6。

[29]“学生经验的课程”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等在《课程探究》(1979)一书中提出的问题领域。

[30]陈桂生。聚焦“学生经验的课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31]现代汉语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4。

[32]陈嘉映。说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31。

[33]陈蓉霞。科学与常识:如何走向渐行渐远[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1):96。

[34][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0。

[35]王颖。民国时期的常识教育与“常识”教科书[N]。中华读书报,2012-07-04(014)。

[36]现代汉语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5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