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哲学电子书pdf >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呈现02(第2页)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呈现02(第2页)

1。学生要学习“常识”,教师也需要了解一些“教育常识”。结合你的经验,谈谈你如何看待“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教育常识或教育民俗?它有没有科学和哲学的依据?如果抛开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请就这种“知识”的接受和传播说些你想说的话。

2。教师的缄默知识研究是一个热点。优秀教师应该如何将自己的实践知识转化为显性的原理和技术性知识?如何发展出个体理论,并对其他教师产生有益的影响?结合本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①著名作家梁晓声写了一篇散文《父亲》,文中说,父亲跟他说话一般不超过5个字:打醋、买烟、再喝一碗,等等,都是祈使句、命令句、要挟句。父子之间的交流缺乏解释性话语,导致了家庭文化交流的缺乏。②从大学生来源分析来看,北大清华的学生79%来自城市,特别是大城市,20%左右来自中小城市。

应用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从知识与教育的角度谈一谈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

案例研究

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权威专家都认为: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湖北省监利县12岁的小学生聂利大胆挑战这一说法。她说:“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聂利是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她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会产生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也看到这种说法。

去年春天,她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她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怀疑,并开始试验和研究。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的双翅,都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了解,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新闻链接:昨日省内多位从事昆虫研究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称,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陈国生说,膜翅目昆虫一般没有发声器官,而蜜蜂属于膜翅目昆虫。省昆虫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徐冠军说,还未发现有资料报道蜜蜂有发声器官。听说聂利的发现后,徐冠军教授说,由于他没有见证聂利小朋友的试验,也从未做过这样的试验,所以尚不敢对她的发现下结论。如果这位小朋友的发现是真实的话,肯定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小学生论文挑战权威论断聂利发现蜜蜂有发音器官》,作者陈龙、宋效忠,见《少儿科技》,2004年,第1期)

1。聂利所获得的认识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是理性认识还是感性认识?直接经验一定是感性的吗?而间接经验一定是理性的吗?

2。教育应该以间接经验传授为主,还是以直接经验获得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呢?结合案例谈一谈,在聂利的发现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教学一线纪事

教育常识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生向父亲诉苦道:“我们班都半个多学期没换座位了,我坐在靠墙的位置,又是最前面。由于黑板反光,我总是站起来伸长脖子看,但还是有一边儿的字看不清……”“我们最讨厌××老师。每次下课了他还没完没了地讲,从来不考虑我们的感受。有好多次,我都差点尿了裤子……”“我们班主任最没有人情味!经常一下课就到班上来讲东讲西,唠叨个没完,烦人……”初三年级一位班主任铁青着脸对一个男生呵斥道:“昨晚,你一定又出去上网了!要不怎么上午第一节课就睡觉?按班规规定,你要做两百个俯卧撑!”高二年级一位年轻的女班主任严肃而认真地对一个女生说:“你想想,像你这样的人能被选上班干部吗?我提拔你当班干部的目的,就是让你增强自我约束力,管好自己。可是你现在的情况太令我失望了!”“我代高二年级一位班主任上课,当我清点人数时,同学们十分诧异和不解。‘又不是班主任,查什么人数?’我问:‘你们其他老师上课不清点人数吗?’‘不查!’‘一年多一直是这样吗?’‘是!’学生又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定时调换座位、挤占课间时间、不讲究语言艺术、无视教学常规,这些都是教师和班主任漠视教育常识的表现。(摘自《班主任应提高教育常识水平》,《天津教育》,2010年第2期)

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做好教育的过程,即敬畏、追寻与创造教育常识的过程,好教育的标准就是把人育好。”教育常识的原点、根源是人性常识。教育常识可以衍化为教育理想常识、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教学常识、学生常识、教师常识等。教师的教育常识,既包括教师需要掌握的教育常识,也包括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事件中反思自己的教育常识。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教师需要有的教育常识有:

1。人始终是未完成的;2。人只能自己去活着;3。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4。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5。教育即“生命—实践”;6。教育眼光即生长的眼光;7。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8。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9。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宇宙。

遗忘“教育常识”的原因有:第一,现代国家掌管的教育正在走向教育的政治立场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的人的立场的矛盾。第二,教育边界逐渐消失的现实。随着全民教育、全纳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的涌起,教育成为人人可以言说的话题。第三,教育者难以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教育常识。如要求学生“在场”与教师自己开会、培训时的“在场的缺席”的矛盾,等等。“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师对教育常识的追寻和学生同样需要被唤醒:第一,要唤醒教师被遮蔽的探讨教育常识的愿望和能力;第二,要唤醒教师对教育常识反思的敏感性;第三,要唤醒教师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反思。(参见李政涛《教育常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拓展

补充读物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知识转型是知识型的转变,是原有知识政体的被颠覆,不仅包括了知识观念转变,而且包括了知识标准、知识制度、知识组织、知识信念以及知识分子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的转变。对现代科学知识型的普遍质量质疑已经非常鲜明地揭示了科学知识型的内在缺陷,推动了人类第三次知识转型的到来。此时,我们不能不反思知识教育中的偏见、对本土知识的遗忘和西方知识霸权的问题。

2[美]利奥塔尔。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末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艺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手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中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

3[美]迈克尔·W·阿普尔。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书分析了霸权,介绍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再生、经济再生,日常学校生活中的经济学与控制,课程历史与社会控制等,反映了在相当多的国家中那些数以百万计的、被剥夺了真正享受自由民主的学校教育基本人权的人们的期望。

在线学习资源

1。中国知识论网,http:epistemology。xmu。edu。

由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创办,致力于为知识论学者与广大知识论爱好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网上平台。

2。当代文化研究网,http:。cul-studies。

“文化研究”和“文化的研究”是不同的概念。文化不能再是精英文化,它应该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应该是大众的、平民的。文化研究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1]林重新。教育学[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5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