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哲学电子书pdf > 第三节 对当下教育目的的哲学审视(第3页)

第三节 对当下教育目的的哲学审视(第3页)

AimsofEdu

个人本位论

TheoryofasStandardforEdu

社会本位论

TheoryofSocietyas

StandardforEdu

教育准备生活说

&ioionforLife

教育适应生活说

&ionasAdjustmenttoLife

章节链接

应用

批判性思考

1。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吗?

许多人认为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或许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幸福”还是要做具体的分析。首先,幸福是谁的幸福?是教师的、学生的、未来公民的还是所有教育场域中的个体的?幸福其实是一个含糊的词,或许正是由于它能够跨越个体幸福、社会幸福和人类幸福而被选中为终极目的。其次,幸福是教育唯一的目的吗?有没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我们发现,自由也同样重要。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物质幸福自由、社会幸福自由、精神幸福自由的体验是互补的。幸福感和自由感的强弱趋势恰恰相反,所以常有“物质幸福”和“精神自由”的说法而非相反。还有真理这一认识价值,也可以作为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最后,幸福仅仅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吗?这牵涉另一个要害问题就是:幸福可教吗?从才、德、力、命、欲五个影响幸福的因素来看,幸福并不完全可教。所以,幸福也是人类众多实践活动的一个共同目的。

2。普通教育学的逻辑架构是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那么除却历史已有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能否有教育本位论的提法?

个体和社会的需要规定了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但是学校教育和教师却不可以在教育目的的规定中拥有“话语权”。教育能否给自己留一点“私心”,出于教育发展而非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培养人?比如,将培养善于给予他人良好影响的社会人作为教育目的,将培养良好素质的新式家长作为教育目的,将培养重视教育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作为教育目的。这样教育产品即毕业生就能通过其外围效应,反过来减轻学校的负担,发挥辐射效应。教育本位论也能和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有很好的融合。教育本位论的提法在今天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在教育不再局限于仅仅作为工具、手段而要进一步提升自我地位的背景下,如何具有可能性并产生应有之意义呢?

1。现在,青少年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困扰青少年成长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家长们“以特长教育促全面成长”的愿望,纷纷将孩子送入各种艺校、校外专门的辅导机构等。甚至,一些教育机构也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名义,开设了五花八门的特长班、兴趣班等,有的机构的广告上竟公然打出了“分不够,特长凑”的标题,这更加助长了家长们对此的巨大热情。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造成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对策和建议吗?

2。对身边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家长“送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和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进行实证统计。可操作的方式如进行“上学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校在哪些方面能够予以实现”之类的访谈等。归纳概括并比较三者的差别。试着结合教材分析各种目的是如何在教育场域中直接和间接彼此作用的?是如何冲突、竞争和妥协的?作为教师,你所综合确定的自认为合理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该如何努力达成?

3。“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话语常常回响在我们的耳边,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教育目的的?在实践中这一教育目的对广大教师确实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吗?哪些因素影响了我国教育总目的的具体落实?

案例研究

阅读新闻材料《A县县委常委会向全县人民道歉,C中学领导班子全体停职待岗》,尝试利用教育目的相关理论回答后面的问题。

因为今年高考成绩大面积滑坡以及由此暴露的教育问题,A县县委常委会通过电视公开向全县人民道歉,同时宣布对C中学领导班子实行全员停职待岗。

据了解,A县今年一共有1406名高考学生,本科上线人数为107人。与去年相比,考生人数多出近300人,但是上线人数却减少了58人,为近年来最差的一次,在该地区所辖的11个县里排倒数第一。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该地区今年高考上线总人数比去年多了600多人。

6月25日,高考成绩揭晓以后,这一问题成为该县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很多家长因此担忧、气愤和埋怨。7月1日,A县县委召开了长达6个多小时的常委会议。会议决定:当晚以常委会的名义在县电视台发出公告,向全县人民道歉;同时,对C中学领导班子实行全员停职待岗,对县教育科技局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并在全省范围内以年薪10万元公开招聘校长,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以县委书记为组长,“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承诺:用6年时间,让A县教育大翻身。

1。A县县委常委会向全县人民道歉,在他们那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在家长那里,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高考成绩大面积滑坡”主要是教育层面的问题,还是教学层面的问题?

教学一线纪事

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窦桂梅对此的理解是:开足基本课程是基础,但仅仅满足于此还远远不够,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多元的课程。本着这样的理念,窦桂梅带领全校教师研发出一整套“1+X”课程。“1”是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是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举例来说,三年级《科学》中的“温度变化”与四年级《数学》中的“折线统计图”,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内容,被科学老师与数学老师“硬”整合在一起。而整合的契合点就放在“统计”上,因为尽管学科研究的重点不一样,但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整合就像“润滑剂”,它让课程、教学更加立体、“丰满”,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这条道路没有终点,我们一直在探索。”窦桂梅说。“X”课程中,清华附小很早就从语文课程中延伸出书法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法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母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恰恰符合小学阶段教育“综合”的特点……40门“X”课程都与基础教育的元素相关,旨在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课程优化后,由于不同课型要求的课长不一样,课时整合提上了日程。比如,整本书阅读,40分钟显然不够,形体课、体育课、综合实践课,面临同样的困境,这就意味着,要适合孩子的发展需要,就要打破40分钟“一刀切”的界限。清华附小尝试着把原来的40分钟一节课减少5分钟,整合为“小课时”,也叫“基础课时”。基础课时要求老师们做到向课堂要效率,要求知识结构更加精要、简洁。而节省下来的时间,被放到60分钟的大课时当中去,开展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与实践的内容。除了大小课时,清华附小还有“小小课时”,比如10分钟、15分钟,利用这些“弹性”时间,孩子们一起晨练、练习书法、诵读……正是在这样充满活力的课程表中,孩子们的创造力、教师的生产力全部被激发与再造了。

窦桂梅常说:“教育的目的就两件事,让人聪慧,使人高尚。这两点就是生命的内核,聪慧像人字的一撇,高尚像人字的一捺,它们支撑起大写的人,人的一生由这两个词奠基。”

见《校长谈教改:教育目的就两件事让人聪慧使人高尚》,《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拓展

补充读物

1[英]约翰·怀特。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这本书试图勾画出教育目的的全貌、其中的重点以及内在联系。第一章讲授的是我们是否需要教育目的的问题;第二章着重于把追求知识及理解力本身作为目的的问题;第三章把我们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之中,探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利益;第四章和第五章实际上可以合二为一,着重讨论以社会为指向的教育目的;第六章把前面的各种线索综合起来,全面勾画出受过教育的人的特征;最后的第七章解决在实际中如何实现教育目的的问题,特别注意了当代英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这本书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命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路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3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这本书在对“人”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解与反思的基础上,对教育目的形成中的相关问题及价值分歧进行了研究。具体来讲包含这样几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人与教育理论的相关问题;第二章对教育目的形成的相关范式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从第三章到第五章对教育目的价值分歧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分歧之一的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分歧之二的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分歧之三的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分歧之四的现时主义与未来主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