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儿童与哲学家
一、儿童是个哲学家
学习目标
了解儿童在什么意义上是哲学家,如何对儿童展开哲学教育。
儿童的思考是不是哲学的思考,这个问题与对哲学的看法有关。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属于反思的学问,这些说法都把哲学当成高度抽象的理论。从这个角度说,儿童的思考不是哲学的思考,但哲学思考除了具有抽象性的特征之外,也具有原始性的特征,如神话和童话中都存在着哲学的思考,儿童的思考没有经过反思,也没有经过经验和知识的洗礼,这就属于原始思考。儿童提出的问题很多都具有哲学的意味,如为什么轮子是圆的?有没有方的轮子?什么是热和冷?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对世界的好奇就是哲学的起源,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这样说过。从这个角度说,儿童的思考非常接近哲学的思考。而意大利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有本著作叫《孩子是个哲学家》,著作的副标题就是:让儿童自由发挥自己的天性。他认真研究了儿童的哲学思考,还提出向儿童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儿童是个哲学家。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日早餐,四岁的儿子突然发问:‘爸爸,整个人生会不会是一场梦?’父亲回答:‘若有一天,突然发现爸爸、妈妈、朋友、玩具都不见了,而你躺在**,那就是在做梦。’精彩的是孩子接下来的话:‘那说不定连床也是梦’——孩子真成了哲学家。”[4]
儿童()
年龄上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
(一)儿童对世界的建构与成年人不同,这是儿童被称为哲学家的前提
日常生活中,成年人与儿童对话,经常会发生许多让成年人感觉有意思的对话,儿童经常会说出成年人意想不到的话语,这些话语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而儿童之所以能够说出这些不一样的话语,在于儿童的思考具有原始性和直接性,没有经过经验的“污染”,他们对这个世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体现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独特的“认识”。而儿童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哲学的起源又有相似之处。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亚里士多德也提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惊讶。儿童就具备哲学家们说的这个本事,儿童来到这个世界总是问非常多的“为什么”。儿童的求知欲望,他们对游戏的喜爱,还有他们的自由状态,都非常适合哲学问题的产生。儿童赤条条地来到人世间,很少沾染尘世间的世俗风气,他们是这个世界的新鲜体验者,不仅如此,儿童还在一定意义上消除了二元论世界带来的矛盾,因为他们直接地体验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儿童的思考就非常接近哲学的思考,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惊奇和哲学家对这个世界的惊奇情绪存在相同之处。
案例研究
许多月亮
美国作家瑟伯写过一个故事《许多月亮》,故事的大概意思是,小公主想要天上的月亮,希望国王把月亮摘下来给她。国王询问了很多人,但是每个人对月亮的描述不同,而且也都无法把月亮摘下来。小丑知道后,心想,既然每个人对月亮的描述不同,那何不问一下小公主的想法呢?小丑问了小公主,小公主用大拇指打量了一下月亮,说:“月亮是圆的,金色的,比我的拇指头大一点的。”三个形容词,也是她对月亮的三个感受。小丑于是请工匠用金子打造了一个圆的、比小公主拇指头大一点的金色月亮项链,挂在她的脖子上。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也就是何以会有许多月亮。小公主开心了,可是,国王还在担心,因为,等到晚上月亮出来了,小公主就会知道月亮并没有被摘下来。没有别的办法了,小丑再度询问小公主,“月亮已经被摘下来了,可是,为什么天上还有一个月亮?”小公主笑着说:“连这个你也不知道,牙齿掉了会再长出新的。月亮被摘下来之后,原来的地方还会长出新的月亮啊!”这就是儿童对这个世界的建构。他与成年人的世界如此不同,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儿童头脑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儿童头脑中的世界为我们成年人带来了什么样的世界观呢?更深一层说,有多少哲学的思考呢?
资料来源:蓝剑红。许多孩子许多月亮[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1~2。
当代的一些儿童研究者也提出了新的儿童观,孩子年纪越小,就越是神秘难解。而普通的成年人很少会记得自己五六岁时候是什么样子。因此,人的童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近三十年来,我们对于婴儿与幼童的科学理解经历了一场大革命。过去我们总认为婴儿与幼童是不理性的、自我中心的、是非不分的。他们的思考是经验的、具体的、即时的,而且是有限的。事实上,心理学家与神经科学家发现,婴儿不只比我们认为的学得更多,而且还想象得更远、关心得更广、体验得更深。就某些方面而言,幼童其实比成年人更聪明、更富有想象力、更关心他人,甚至更有自觉。[5]因此,新近的研究并不把漫长的童年当成是未成年时期,儿童并不是有瑕疵的成年人或者未开化的人。“事实上,孩童与成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智人。他们的心智、大脑与意识形态形式虽然同等复杂且同样强劲有力,却是非常不同的两套系统,以符合不同的演化功能。人类发展比较像是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质变,而不是纯粹的增长——尽管孩童在这个历程中看似是由活力十足、四处漫游的蝴蝶,转变为在成长之路上缓缓前行的毛毛虫。”[6]丰子恺作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漫画家,也提出了独特的儿童观。丰子恺从纯粹的艺术观和趋向于佛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儿童观,他说:“你的一生只有一跳,我在一秒间干净地了结你在人世间的一生,你坠地立刻解脱”,“你是完全的天真、自然、清白、明净的生命”,“你以一跳了生死,绝不樱浮生之苦,不更好吗?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7]所以,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并不是过分的说法。
(二)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与哲学家对话
与哲学相关的儿童图书有许多,当儿童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就开始了哲学的思考。例如,童话是专门写给儿童的,“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而童话故事中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的,当儿童浸润在童话世界中,他们就在与哲学思想进行着交流。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小王子》[8]《汤姆·索亚历险记》[9]等被许多儿童所喜欢。只不过儿童文学中的哲学思想都是隐藏在故事当中的,很不容易被读者所察觉,但正是由于哲学思想是融入作品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才更容易被儿童所感知,成为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的宝贵资源。除了童话外,还有许多的儿童哲学绘本,他们以图画的方式向儿童展示了哲学世界的意蕴。
案例研究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哲学思想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讲述了小美人鱼和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海王国有一个美丽而善良的美人鱼,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爱上了陆地上英俊的王子,为了追求爱情幸福,不惜忍受巨大痛苦,脱去鱼形,换来人形。但王子最后却和人间的女子结婚了。巫婆告诉美人鱼,只要杀死王子,并使王子的血流到自己腿上,美人鱼就可回到海里,重新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她却为了王子的幸福,自己投入海中,化为泡沫。故事非常凄美,但表达了对爱的境界的看法,爱是一种无悔无恨的内心自愿、不图拥有或占有对方。这也是哲学家对爱的思考。
案例研究
绘本中的哲学思想
《我一直一直朝前走》是日本的一篇幼儿图画故事。奶奶给“我”打电话,让“我”一个人到奶奶家去。“我”问奶奶怎么走,奶奶告诉我,沿着窗前的大路一直走就会走到。“我”又问:“哪座房子是奶奶家呢?”奶奶让“我”去问。于是“我”出发了,沿着窗前的大路一直走。一直走就来到了乡间的小路上,路边有一朵野花。“我”去摘下野花,然后又一直走(其实已经改变了方向,走进了田野以后,“我”每遇到一个失误,就改变一次方向)。在一直走的路上,“我”遇到了一群群蝴蝶,又摘下了野草莓(自己吃了一枚,给奶奶留了一枚),趟过小河,翻过山坡,遇到一间木屋(马厩),一间小屋(狗窝),一座养蜂棚,在探明都不是奶奶家后,又一直向前走,最后走到了一间屋前。“我”伸头探望时,奶奶迎了出来,在吃着奶奶为“我”准备的大蛋糕时,“我”将那枚草莓送给了奶奶。
这个绘本的题目是“我一直一直朝前走”,可实际上“我”走的并不是直线,而是曲折的路线。这就隐含了一种儿童教育哲学——儿童自然成长的曲线理论。儿童的成长路线图,不可能如成人所想象的那样是最短的集合路线,不可能始终在一条既定的线路上行进。适当的偏离而成一种曲折的“之”字型路线,是儿童成长的正常生态线。就像绘本故事中“我”每遇到一个事物就改变一次方向那样。我们可以把绘本故事中的“我”的行为看作是儿童成长形态的象征。
资料来源:朱国忠。绘本中的“色彩教育哲学”——像色彩学家和哲学家那样读儿童绘本[J]。江苏教育,2013(7-8):62。
(三)儿童的某些思考天生具有哲学的意味
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一书中说:“我的意思并不是小孩子或者某些小孩子做起哲学来比所有的大人都强——但是,孩子的哲学所拥有的清新、迫切、自然天成,既值得我们为他喝彩,又有助于领略成人哲学或哲学本身的特质或意蕴。”所以,儿童的思考更接近人类的思考,哲学是研究人类存在的学问,儿童不经意间就提出了人类存在必须思考的问题。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对蒂姆的困惑给予了进一步的分析。
“蒂姆(大约6岁)正在忙着添锅子时问他的爸爸:‘爸爸,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在做梦呢?’蒂姆的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知道。同时问蒂姆他对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想的?他又添了几下锅子,回答说:‘噢,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人在梦里,不会追问这是不是梦’。”[10]
儿童自身的解释与哲学家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处。马修斯说:“在伯特兰·罗素的近代经典著作《哲学的问题》里,他讲到关于蒂姆的梦时是这么说的:说整个生命是一场梦,这种假定在逻辑上并不是没有可能性,但在我们梦中出现的所有事物,虽然不是没有逻辑的可能性,却没有理由假定说那是真的。实际上,以我们拿生活里的事实做假设,较之常识做假设更为简单,常识是独立于我们的客体,作用于我们是产生感觉的原因。”[11]
案例研究
儿童提出的功利主义问题(桑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