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殷琦。童心的培养[A]。丰子恺集外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139。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0。詹栋梁。教育哲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
141。张斌贤。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2。张楚亭。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43。张君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144。张人杰,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5。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46。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47。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8。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49。朱自清。《经典常谈》序[A]。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0。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启发诱导[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151。祝捷。成人教育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期刊类:
1。[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2。[美]小威廉姆·多尔。超越方法:教学即审美与精神的探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3。[日]小泉英明。脑科学与教育——尖端研究与未来展望[J]。教育研究,2006(2)。
4。[日]小森阳一。21世纪大众媒体强与“心脑控制社会问题”[J]。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7(7)。
5。陈桂生。“教育哲学”辨[J]。教育评论,1995(5)。
6。陈桂生。聚焦“学生经验的课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7。陈蓉霞。科学与常识:如何走向渐行渐远[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1)。
8。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9。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0。陈晓端,等。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11。陈园。西方教学自由的意蕴[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
13。邓志伟。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批判教育学[J]。外国教育资料,1996(4)。
14。第五红艳。启发式教学的优化与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15。丁邦平。反思科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16。杜悦。科学教育亟须突破应试瓶颈——有关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2-10-25(007)。
17。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皈依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18。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EBOL]。http:。baike。wiki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2014-02-21。
19。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EBOL]。http:。edu。g_he_20520060323t20060323_12116。shtmll。浏览时间:2014-02-25。
20。洪明。读经论争的百年回眸[J]。教育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