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哲学与其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的? > 第三节 图像社会中的儿童16(第1页)

第三节 图像社会中的儿童16(第1页)

第三节图像社会中的儿童[16]

学习目标

分析图像社会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儿童教育问题。

把思想的历史展开,我们会发现,古代的哲学图景关注的是事物,追问本质;到了近代,哲学关注思想,即我们怎样认识世界;而当代,哲学关注的是语言,出现了哲学的语言转向。然而,当哲学家在思考什么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哲学特点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概括,即“图像转向”。图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标记。“我们大都习惯了只是以连续放出图像符号的方式来消费媒体,而且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学到的,我们整日消费的媒体大都只是些连续不断的图像符号”[17],年轻一代就是在这样的图像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从早到晚受到图片的侵袭,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将取代文字的统治地位”的视觉情境之中,我们不得不分析“图像转向”以及在图像社会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以及他们的教育问题。

一、世界正在进入图像时代

今天的儿童生活在一个被图像包围的时代里,不仅日常消费品与图像密切相关,学校里的教科书也是图文并茂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儿童,甚至于未满一岁就会熟悉显像管上发生的活动,不管他们是否懂得这些现象的含义……电子媒介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占据主导的地位。”[18]卡通漫画、电视电影、网络视频……这些对于今天的儿童来说并不陌生,儿童越来越熟悉这种图像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说,当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

图像社会

也被称为图像革命或读图时代。是指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一)图像化呈现方式的哲学意蕴

信息的图像化呈现方式改变了文字在知识问题上的核心地位,其结果是我们是在一个受到模型符号控制和支配的社会里生活。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世界图景的概念,提出“世界图景……指的并不是一幅关于世界的图画,而是作为一幅图画加以理解和把握的世界”[19],从这个意义上讲,图像化呈现方式意味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美国学者W。J。T·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提出:“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那就是感性地位的上升,感性呈现出的符号性、意义性、社会性的特点,日益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统治性地位。这也就意味着称得上知识的判断不一定都是客观有效的或者普遍必然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理可能已经淹没在图像、拟像、符号中,这些被认定为是真实的存在可能不再是真实的了。图像社会“不是回归到天真的模仿、拷贝或再现的对应理论,也不是更新的图像‘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反倒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符号学的重新发现,将其看作是视觉、机器、制度、话语、身体和比喻之间的复杂互动”[20]。“利奥塔说,在这场与西方思想史几乎同样古老的战争中,他要站在假象、无序、混沌的一边,要捍卫眼的立场,图形世界的立场”[21]。不仅如此,图像地位的上升意味着人们给视觉以价值优先性,“观看(看、凝视、扫视、观察实践、监督以及视觉快感)可能是与各种阅读形式(破译、解码、阐释等)同样深刻的一个问题,视觉经验或‘视觉读写’可能不能完全用文本的模式来解释”[22]。可能的原因就是人们关注到了理性的缺点,理性唯本质、唯文本中心,疏离了与当下、人本的关系,正所谓科学世界侵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强调图像不是为了形式,而是为了复归人本,回归生活世界,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视觉经验。

(二)图像化呈现方式的政治意蕴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难以计数的图像符号借助传媒的力量占据了人们生活最醒目的位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很多政治信息的接触和获得都是通过与图像有关的传媒获得的。这种图像化的呈现方式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对于人们印象中的历史事实或者发生在另一个地方的事件,很有可能不是事实,而只是被媒体传播形成的一种记忆。“电视已经彻底改变了政治信息的符号形式。在电视时代,政治判断从对提议的知识评判转化为对整个人物形象的直观而情绪化的反应。”[23]政治似乎不是需要人们付出理智性努力而进行判断的活动了。在中国的今天,人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不是通过对《史记》等历史文献阅读获得的,而是通过电视剧、电影、电子游戏等途径获知的。我们对某一社会事件的认知可能就来源于某种图像或者某些图像。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种图像化的记忆简单明了,印象深刻,但是无法知晓图像背后的真实故事。那么在政治生活中,通过操纵社会的、集体的记忆来掌握日常政治领导权的这种权力形态就可以被称为“心脑控制社会”[24]。受众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其实看到的只是媒体精心加工的符号和意识形态。这意味着图像社会中,政治、民主更加复杂了,通过开启民智、促进民主的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三)图像化呈现方式的心理意蕴

医学上认为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中有13的神经用于视觉,所以视觉是人获得大量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图像的呈现方式意味着观看,用视觉去感知事物。从人的心理机制来看,图像的呈现方式对于人来讲,并不是被动的全部接收,它始终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选择,“感受和其他知觉一样具有认知性”[25]。而图像时代,在人的中央神经系统的视觉化特征越加明显的情况下,心理学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人的神经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不再承担理性的生活基础。似乎不得不对“人的本质是理性”这个命题加以重新审视,人的神经系统开始对客观对象的形式结构及其视觉影像产生强烈的反应,不再善于把杂乱无章的感觉形象上升为明晰的理性形式,而是善于把理性化的主体结构还原为感觉与幻象,视觉可以始终呈现出一个清晰、稳定的视觉图像。[26]而“电视上播出的所有事件完全缺乏历史背景或其他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且以如此支离破碎和连篇累牍的方式播映,结果是这些新闻缺乏明显特征的溪流从我们的头脑中洗刷过去。这是电视的催眠作用,它使人们的理智和情感变得迟钝了。”[27]

图像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生活,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有必要把图像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加以清晰化,以做出应对。

二、图像社会对儿童的影响

图像社会中,图像对人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各种各样的图像侵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儿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一)图像产品成为年轻一代的消费产品中的主要类别

人要实现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离不开经济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在后工业社会里,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物质生产是人类主要的活动。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对技术的应用和更新提高了生产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进而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商品的成本,使下层社会成员也能享受低价高质的生活用品,从而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资料匮乏的状态。所以在后工业社会里,服务业居于经济发展的主要地位,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上升,与图像有关的经济产业日益成为重要产业。工业化进程时期,温饱的需求更高,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产品市场很小,与图像密切相关的感性也就无法上升到较高的位置上,图像只能处于形式和附属的地位。然而在理性工业化完成后,感性日益成为支配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想主流,感性并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性、生物性存在,也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图像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中,与感性有关的产业越来越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产业、美国的电影大片等这些图像产品都是举感性大旗获胜的。图像产品成为当代重要的经济产业,而年轻一代就是消费这些产品的主力军。文化衫、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选秀参与、电子游戏这些与图像有关的产品都是年轻一代在消费。而且这种消费并没有停留在人们需要这个层次上,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而且让受众在视觉享受中形成对物形象的崇拜,从而激发他们的消费欲与购买欲。图像消费并不仅仅是消费品的改变,而是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即成为消费社会的一分子,也许“图像社会造就了对简单刺激做出反应的消费者”[28]。

案例分析

儿童对动画片的看法

记者R与同学S之间关于动画片的对话

R:你了解过《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吗?你对它的评价如何?看了此新闻后,你又有什么感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