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考试的历史发展 > 教育学刊物级别 不同高校评价与取舍的差异分析1(第1页)

教育学刊物级别 不同高校评价与取舍的差异分析1(第1页)

教育学刊物级别:不同高校评价与取舍的差异分析[1]

在当今中国,发表学术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师考核和晋升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各类刊物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而高等学校尤其是本科院校最看重的还是核心刊物,包括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估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刊物,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的刊物。在各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多数高校还分出各种级别,如按一类、二类,一级、二级,A类、B类,权威、核心刊物等来区分。虽然各高校对刊物的级别区分有共通之处,然而,不同高校对同属核心刊物的级别认定存在着许多差异。在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中,大家经常议论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最有用,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论文不顶用,已成为考察核心刊物学术地位的重要视角,但迄今没有人对这种现象作过系统梳理和学术探讨。本文以教育学刊物级别为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不同高校对刊物的评价与取舍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主要高校对教育学刊物级别的认定

对刊物进行分级是高等学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的重要方式。我国刊物种类和数量庞大,各类刊物质量及刊载论文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出版各类期刊9867种,仅文化、教育类期刊就有1350种[2]。依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对刊物的分类标准,教育学学术期刊也有213种[3]。面对种类繁多、水平不一的刊物,多数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为改进学术评价工作,提高科研管理效率,通常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刊物分级的方式,对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据此作为本校职称评审、科研奖励、学位申请、项目申报等评估的重要依据。

各高校对中文学术刊物级别认定大致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采用某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内权威机构遴选的核心期刊作为本校核心期刊目录,以此评价和考核本校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部分高校采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估中心研制的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不再将刊物具体分级。这类高校不多,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4]二是在参照上述各种中文核心期刊体系的基础上,由本校各学科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同属某一种或几种核心期刊体系提出并由学校统一定出各种级别,据此,对本校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实行分级评价与管理。这种做法因操作简便且可兼顾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目前得到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认可和采用。

为深入考察和分析采用后一种做法的高校对学术刊物级别的认定情况,找出影响这些高校决定刊物等级的取舍因素和规律,本文选取教育学刊物为对象进行研究。由于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后很长时期,只有师范院校才有教育学科,当今大多数师范院校也都有教育学科,且最强的教育学科还是在师范院校,因此本文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两类高校分别列表进行考察。笔者选取28所主要师范类高校(大多数是部属或省属师范大学)、32所非师范类重点高校(均为“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共计60所设有教育学科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不同取样的高校对教育学刊物[5]等级划分及所定名称并不统一,如分为特类、一类、二类,最优、一级、二级,A类、B类、C类,权威、核心刊物等,有的高校还在各类中再列出两档,不一而足。考虑到不同高校之间的可比性,本文按照各高校对教育学刊物实质性的等级次序,将其归为甲级、乙级、丙级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高校排序依据2012年全国高校教育学一级学科评估排名。(见表1、表2)

表1师范类高校教育学刊物分类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2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学刊物分类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通过比较分析这些高校对教育学刊物级别的认定情况,发现取样高校对教育学刊物的认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从总体上看,高校认可的教育学刊物呈现比较分散的分布状态。60所取样高校认可的甲、乙、丙三个等级的教育学刊物分别为26种、49种、55种,除去等级间相互重叠的刊物,一共有69种教育学刊物得到认可。其中,在甲级刊物中,有10种刊物仅仅被1所高校认定为最高级的刊物,被2所以上高校认可的刊物有16种;在乙级刊物中,仅被1所高校认可的刊物有12种,被2所以上高校认可的刊物有37种;在丙级刊物中,仅被1所高校认可的刊物达21种,被2所以上高校认可的刊物有34种。在此,我们仅将被2所及以上高校认可的教育学刊物列表(见表3)。取样高校认可的教育学刊物在等级内呈现比较分散的状态分布和等级间的重叠性,一方面说明教育学科的学术话语和规范性存在着相对弱一致性的特征,同时也印证了高校对教育学刊物级别认可存在着差异的论断。

表3被2所及以上高校认可的教育学刊物分类统计表

续表

其二,从各等级内部来看,高校对部分教育学刊物的认可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这在被认定的教育学甲级和乙级刊物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由表3可知,在甲级刊物中,被取样高校集中认可的教育学刊物主要是《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其中,认可《教育研究》的高校最多,高达59所,占取样高校的98。33%,这充分说明《教育研究》是教育学刊物中最具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其次是《高等教育研究》,达到22所,占取样高校的36。67%。而认可《中国高等教育》的高校仅有7所,其后的教育学刊物被认可的高校数逐渐减少。在丙级刊物中,得到认可最多的是除甲级和乙级之外的CSSCI来源期刊中的教育学期刊,高达20所,占取样高校的13,而其他教育学刊物被认可的高校数则相对较少。并且从总体来看,69种被认可的教育学刊物大多为CSSCI来源期刊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之,高校认可的教育学刊物的来源总体上存在向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估中心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聚集的趋势,等级内存在向某几种权威刊物集聚的现象。

其三,从高校类型来看,师范类与非师范类高校总体上对教育学刊物认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高校认定的教育学刊物三个级别中均有所表现,其中,以甲级和乙级刊物表现得最为明显。从甲级刊物来看,师范类高校一般倾向于认可教育综合类、比较教育学类、教育技术学类等侧重基础教育研究的刊物作为最高级别,而非师范类高校则一般将高等教育学类刊物作为最高级别。在乙级刊物中,除了《高等教育研究》和《中国大学教学》在师范类高校中被认可的比例略高于在非师范类中被认可的比例,其他高等教育学类刊物凡在甲级中被非师范类高校认可的比例依然高于师范类高校,而师范类高校对教育学刊物类别的认可同甲级刊物中认可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见表4)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最高级别刊物中有10种教育学刊物仅被1所高校认可,而这些高校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见表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高校之间对教育学最高级别刊物的认可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

表4不同类型高校认可的教育学刊物分类统计表

续表

续表

表5甲级刊物中仅被1所高校认可的教育学刊物

二、影响高校决定刊物级别的取舍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高校对教育学刊物级别认定存在着某些共性和差异。为进一步分析影响高校决定刊物级别的取舍因素,尝试性地揭示高校对学术刊物认可的机制和特征,以便对当前高校内部学术评价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做出分析和判断,本文在此就影响高校决定刊物级别的一些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与考察。

(一)高校刊物级别认定与刊物主办单位和刊名的关系分析

迄今为止,我国职能部门虽然并未按照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对学术刊物进行定级,但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的水平和档次。[6]从上述高校对教育学刊物的认可情况来看,在甲级刊物中被3所及以上高校认可的刊物,主办单位通常为教育研究某一领域的权威机构,这些机构一般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一级教育学会或教育研究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校。比如,几乎被取样高校公认的教育学权威刊物《教育研究》,主办单位即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居于第二位的《高等教育研究》,主办单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其后的10种教育学刊物,3种是国家一级教育学会主办,2种是国家一级教育学会和名牌或重点师范类大学联合主办,3种为中国名牌大学或名牌师范大学主办,2种为教育类权威出版机构主办。(见表6)

表6甲级中被3所及以上高校认可的教育学刊物主办单位表

续表

权威的教育研究或出版机构由于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人才,决定了刊物的高水平。比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研究》,可以说是该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和编辑水平的集中反映。《教育研究》杂志创办于197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创办的第一份教育理论刊物,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教育学最高刊物,吸引了国内优秀学者的代表性论文。从影响因子来看,《教育研究》遥遥领先于其他教育学类的刊物。在中国教育学界,很少有一流学者从未在《教育研究》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或者反过来说,从未在《教育研究》发表过学术论文的人很难成为一流学者。[7]这也是《教育研究》能够成为教育学最高学术刊物并为国内高校普遍认可的重要原因。此外,从表6来看,有些教育学刊物的名称直接采用教育学一级学科、某二级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名称,譬如,《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由于主办单位的权威性和国家规定刊名的排他性,这些刊物的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表明并有助于它们成为这一学科或领域的权威学术刊物。加上这些刊物大多是国家一级教育学会主办的会刊,对多数高校确定其为高级别刊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