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内容改革方面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问题。内容改革应体现能力立意还是顾及公平问题,在命题时考测能力与考测知识何者为重,往往是摆在高考改革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鼓励创造性、求异思维与公正客观、防止作弊有时会产生矛盾,客观题与主观题掌握多大的比例,控制评分误差与鼓励创新开拓的平衡,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张力。一方面,试题应给考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另一方面,试题应避免出现性别、城乡及文化背景的歧视内容。高考录取模式方面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如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与保证录取公平、公正、客观方面)也往往存在着矛盾,对此,笔者曾作过专门的论述[16],本文不再展开。
统一高考在一定意义上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统考比单考更有规模、效率,同时统考也比单考更为公平,更具有可比性。不过,有的人认为统一高考只是维持一种表观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确实,公平的含义十分复杂,通常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教育和考试都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但由于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差别很大,学生受教育条件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而高考制度完全不考虑各个考生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条件差异,每年参加高考的几百万考生实际上不是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家庭经济和文化条件较好的考生比较容易考上高校或进入名牌大学,高考筛选的结果往往是延续或“复制”阶层不平等,因而高考被有些人看成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他们认为高校入学制度改革应尽量考虑起点公平。然而,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善良愿望。
为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改变考试领导教学的状况,台湾从2002年开始实行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在联考途径以外,扩大申请入学和推荐甄选的比例,希望能改变联考“一试定终身”和弱势家庭子弟的不利处境。但吊诡的是,申请入学过程有几个关卡可能会对中产以上阶层出身的学生比较有利,其中以课外活动社团参与和口试两项为最。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Bourdieu)的话来说,这些能力都和文化资本有关。文化资本指的是像博雅教育与举止风范这些方面。比如,面对教授、考官泰然自若、侃侃而谈的能力可能与“见过世面”的经历息息相关。文化资本通常很难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取得,大半通过父母的较优越的社会经济教育背景所创造的家庭教育与资源来形成。[17]实行多元入学新方案,看来不见得就会使教育机会更为均等。
对高考或台湾的大学联考“不公平”的责难,具有一种强调实质性机会平等的倾向。要实现结果公平,即实质性教育机会平等,不分民族、性别、出身、禀赋等,都可以同等地获得进入大学的机会,这在现实社会显然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或制度能够完全消灭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差别,而人与人之间的天资和非智力因素也有无法完全扯平的差异。美国曾实行补偿教育政策,由政府拨款向少数人种、弱势群体实施各种倾斜政策,如规定不利人群的入学比例、校车接送、经济援助等,但后来发现效果不大,教育结果的不平等仍然存在。[18]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当今中国还很难做到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公平只能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平,在中国也就是初级阶段的公平。高考是不能够达到理想的公平,然而在没有其他更公平且能够操作的制度可以取代它时,高考便是最可行的相对公平的制度。
另外,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将最有天资、最具有深造前途的学生招收到最好的大学加以培养,即合理配置人才和教育资源,是中国培养英才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证,因而也最符合效率原则。就像为残障学生设立特殊学校一样,将资优生选拔后招入好的大学,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公平。
总之,高考改革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如最常议论的全面考核与公平客观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综合考查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来选拔大学新生,应该说最能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就最符合效率原则。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却容易损害公平原则,因而往往行不通。与在许多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所不同,在考试选才方面,通常的情况是,选拔性考试最初虽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可是在长期实行之后,往往会演变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这种公平只是程序公平而非实质公平,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做到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总的看来,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
[1]本文发表于《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2]《白居易集》卷五八《论制科人状》。
[3]《旧唐书》卷一八下《宣宗纪》。
[4]《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三《论逐路取人札子》。
[5]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九。
[6]《孝肃包公奏议》卷二《请依旧封弥誊录考校举人》。
[7]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四《礼部》三《选举·科场》。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
[9]《司马温公文集》卷三〇《贡院乞逐路取人状》。
[10]《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三《论逐路取人札子》。
[11]ThomasH。eioionsinSunggKong:TheiversityPress,1985,p。204。
[12]郑若玲:《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13]袁贵仁:《效率与公平》序,参见万光侠:《效率与公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14]杨学为:《纪念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考50周年》,《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6月下半月。
[15]诺斯古德·帕金森:《官场病(帕金森定律)》,陈休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17~18页。
[16]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17]曾嬿芬:《教改与社会平等》,台湾《中国时报》2002年6月7日。
[18]翁文艳:《美国与日本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