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王溥:《唐会要》卷七六《进士》。
[11]《金史》卷五一《选举志》。
[12]SamuelR。Bram,“esearksontheCausesofthePeculiaritiesoftheese”,JournaloftheAmeritalSociety,1851,Vol。2,pp。198-201。
[13]《欧阳文忠公集》卷十二《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14]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
[15]赫伯特·翟理斯:《简论中国古代文明——以哲学、文学、教育为例》,何进平译,《天府新论》2009年6月。
[16]C。H。LaceySites,eseCivilServiatioofAsiaMagazine,SpecialEduber,June,1904,pp。62-72。
[17]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47页。
[18]林砥中:《奴隶科举奴隶学堂》,《鹭江报》1903年4月27日。
[19]《论废科举后补救之法》(录乙巳八月十二日《中外时报》),《东方杂志》1905年第2卷第11期。
[20]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
[21]WolfgaheReformandAbolitioionaleseExaminationSystem,HarvardUyPress,Cambridge,Mass,1960,p。7l。
[22]。Martihay,ora,SouthandNorthwithPersonalReminisburghandLondon,1896,pp。42-43。
[23]黄坚:《古文真宝前集》卷一《柳屯田劝学文》。
[24]宋方青:《科举革废与清末法政教育》,《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5]《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七苏辙《请去三冗疏》。
[26]洪迈:《容斋随笔》之《容斋四笔》卷五《饶州风俗》。
[27]晁冲之:《晁具茨先生诗集》卷一二《夜行》。
[28]刘海峰:《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东南学术》2005年第4期。
[29]威尔·杜兰:《中国与远东》,台北:幼狮翻译中心,1978年,第198页。
[30]房日晰:《关于〈儒林外史〉的幽榜》,《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
[31]刘海频:《〈儒林外史〉呈现的科举活动与科举观》,《教育与考试》2008年第4期。
[32]邵廷采:《思复堂文集》卷十《姚江书院训约》。
[33]《孙中山全集》第1卷《与刘成禹的谈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5页。
[34]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附录“审查报告一”,第1页。
[35]郑若玲:《科举至公之道及其现实启思》,《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36]褚国飞:《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据与科学——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9日。
[37]乡试头场实际考试时间是初九这一整天,但要在头一天(初八)点名入场,初九当天考完后交卷出场或次日出场;休息准备一天(初十)之后,十一日再入场,十二日考第二场;同样,十五日考第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