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考试的历史发展 > 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演变1(第3页)

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演变1(第3页)

[7]张宝三:《唐“宾贡进士”及相关问题论考》,《语文、义理、情性——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1996年,第710~742页。

[8]党银平:《唐代有无“宾贡科”新论》,《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9]樊文礼:《宋代高丽宾贡进士考》,《史林》2002年第2期。

[10]过去笔者也曾以为唐代有专为域外举子设置的“宾贡科”,并在笔者关于科举的论著和对高明士先生《隋唐贡举制度》所作的书评中谈到了宾贡科。(参见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18页;刘海峰:《评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度〉》,《台湾大学历史学报》2000年第25期。)经过细辨慎思,现在觉得需要修正原来的看法。

[11]徐松的《登科记考》卷二七载:《百门陂碑》云:“前成均进士陇西辛诒谏文。”张说《平君神道碑》云:“始以司成馆进士补卢州慎县尉。”

[12]刘海峰:《唐代俊士科辨析》,《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3]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张《送友人及第归新罗》诗云:“家林沧海东,未晓日先红。作贡诸蕃别,登科几国同。远声鱼呷浪,层气蜃迎风。乡俗稀攀桂,争来问月宫。”参见《全唐诗》卷七○二。

[14]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168~169页。

[15]高明士:《日本古代学制与唐制的比较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年,第277~278页。

[16]《日本文粹》卷二,天长四年六月十三日格。

[17]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对日本、新罗的影响》,参见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古代中日韩关系研究》,1987年,第65~102页。

[18]《高丽史》卷七四《选举志》二。

[19]朴贤淳:《朝鲜前期的别试》,参见刘海峰、胡宏伟:《科举学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86页。

[20]《增补文献备考》卷一八七《选举考·科制》四。

[21]《增补文献备考》卷一八八《选举考·科制》五。

[22]《大越史记全书》卷二《黎纪》二《太宗》。

[23]《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九。

[24]金旭东:《越南科举制度简论》,《东南亚》1986年第3期。

[25]《历朝宪章类志》卷二六《科目志》。

[26]金旭东:《越南科举制度简论》,《东南亚》1986年第3期。

[27]吴巨川:《初学灵犀》,右文堂,绍治六年(1846年)。

[28]监考高大人:《河南乡试文体》,柳文堂,成泰九年(1897年),序,第1页。

[29]钦差主考官:《河南场乡试文选》,柳幢匠目,成泰六年(1894年),序,第1页。

[31]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1972年,第214页。

[32]齐鲲:《续琉球国志略》,冲绳县立图书馆昭和53年影印版,182页。参见谢必震:《中国人眼中的琉球社会》,第四回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琉中历史关系论文,1993年,第1~45页。

[33]《增补文献备考》卷一八四《选举考·科制》一。

[34]《树立韩国经营模式》,《每经周刊》1994年10月19日。参见《参考消息》1994年11月8日,第4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