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动能力
人类生命个体的灵动能力是有区别的,因此对生命个体实施更有效教育,尽可能建立在生命个体现有的灵动能力基础上。那么,怎样考察生命个体的灵动能力呢?
人类的生命个体从诞生开始,就传承人类生命个体的历史经验关系记忆,当然,生命个体在建构生命个体本身内在系统要素的过程中,由于内在关系态微小变化,将导致生命个体内在系统结构及其要素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生命个体与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从人类生命个体产生变化的概率统计——正态分布看,绝大多数生命个体更多传承父母生命个体的历史经验关系记忆关系。因此,考察生命个体灵动能力,首先观察其父母的灵动能力。其次,将生命个体置于教育工作者预置的教育环境中,观察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能力,考察其对现实经验关系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表述能力、实践能力等。但是,这些考察一定要在生命个体的常态下进行,简言之,不要人为干预。当然,不要以一两次考察结果为依据,需要长期观察,在观察中修正对生命个体灵动能力的优势倾向判断。值得说明的是,生命个体越小,对生命个体灵动能力倾向越不易察觉,或者说,虽然生命个体年龄较小,但是,生命个体已表现出突出的灵动能力倾向,那么这一灵动倾向要引起高度重视。再次,生命个体的灵动能力,除以上几方面表现之外,还可能表现在其他方面,如执着的兴趣、顽强的意志力、组织领导能力、经营策划能力、艺术表演等。
2。生命修为
生命个体的本质属性——追求生命最优。但是每个生命个体在追求自身生命最优过程中,如果不顾其他生命群体或个体的整体存在与感受,那么该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构建的关系态将会较少优化关系、正向关系,甚至更多是抑制关系、负向关系等。因此,生命个体在追求生命最优的过程中,其自身生命修为必不可少。
人类生命个体的灵性,决定生命个体对内和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实现修为的可能。生命个体对内的修为,着眼于生命个体自身内在要素的统合。这些要素的统合,是构成生命个体历史经验关系记忆及建立在历史经验关系记忆基础上的现实经验关系的有机整体统合,其统合结果实现生命个体内在关系的缜密性与逻辑性,表现在生命个体对外建立关系的机敏、深刻、智慧与逻辑,体现在“格物致知”的思维能力上。这样,生命个体内在要素的统合,使得生命个体简单追求物质最优——生命个体低级的物质享受,升华为生命个体追求精神最优——信仰。对此,生命个体自身建构生命个体内在要素关系的定向性,即意向性——生命个体意识的形成。进而,生命个体在执着追求由“意识”确定追求对象的不懈过程中形成生命个体的“意志”。生命个体在有意识的和顽强意志的追求信仰的过程中,铸就了生命个体的责任担当。基于人类生命个体对内的生命修为而铸就的责任担当,使得人类群体逐步推进社会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构建人类社会生命个体道德体系——中国古代“家天下”的管理模式和西方的——“契约论”管理模式。即我们通常讲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生命个体对外修为,是指生命个体在对内修为的同时,确定生命个体自身在人类生命个体中的位置——“我是谁?”与此同时,人类生命个体为了追求生命最优,必须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当然包括与生命个体建立关系态和非生命个体建立关系态。只有人类生命个体按照生命系统存在的规律建立与其他生命个体关系态,人类生命个体或群体追求生命最优才是长远与可持续的,否则,人类生命个体及其群体追求生命最优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
其实,由于人类生命个体的灵动能力,它将主动与非生命个体建立关系态。如果人类生命个体不加以生命修为,那么非生命个体更加容易遭到破坏,当生命和非生命个体遭到人类生命个体破坏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类生命个体与其建立的关系态将发生转化,人类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或生存状态将受到威胁。因此,人类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的生命修为,追求其在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构建关系态过程中,趋近最优位置并维持其稳定。但是,人类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在其构建的关系态中的稳定位置是动态的,因此生命个体或群体的生命修为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某个状态,或者说,稳定的某个状态是这个过程的某个时刻。所以,当生命个体或群体离开了生命修为,无以维持其自身位置的稳定,生命个体或群体追求生命最优或维持其生命存在将受到威胁。
具体到人类生命个体自身,人类生命个体或群体之间,当生命个体或群体其生命修为难以巩固其自身稳定位置时,也面临着生命能否追求最优或是否存在的威胁。譬如,弱国无外交等。但是,弱国的存在或稳定是强国生命群体修为、维护其自身稳定的需要,而不是弱国自身的稳定。因此,生命修为是生命个体或群体重要因素。
下面四个要素是从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过程中,非常值得关注的构成生命最优的单项要素。
3。情志追求
人类生命个体的情志追求更多关注于生命个体精神、性情、艺术层面的追求。在此,我们借用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孔子之宗教部分使用的“情志”概念:“情志所表现的两种生活就是宗教与艺术,而宗教力量又常大于艺术”[12]。但我们所说的情志与梁先生讲的孔子的情志有所不同,既不是纯粹“孝悌”,也不是纯粹“礼乐”,而是人类生命个体对内外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现实经验关系历史与现实经验统合后的性情修炼、审美情趣、精神追求与精神归宿。当然,包含人类的宗教信仰和我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的追求。
因此,生命个体情志追求,如果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生命个体坚定的、持久的、稳定的,或性情的、艺术的、精神的追求方向。情志追求与生命个体现实经验关系累积是相互促进的,是现实经验关系之上的精神抽象。如果生命个体不加强情志追求,即使有丰富的知识,当生命个体构建关系使其处于逆境,或紧急事态之中,或不利于生命个体生存之时,生命个体将会迷失方向、缺乏动力、找不到方法,鲁莽行事,陷入精神痛苦之中,或缺乏自我,或选择结束生命等消极的表现;如果生命个体有较高的情志追求,生命个体本身不管处在自身构建什么关系态之中,都不会迷失其追求的方向,不会放弃其精神追求,表现出生命个体追求的坚定性与方向的清晰性,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泰然处之,方法恰到好处。两者对比,情志追求有利于提高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
4。合作要件
从本质上讲,人类生命个体是在追求生命最优,而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的通路是其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因此,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生命个体具备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要件,或者说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愿意接纳或接纳生命个体呈现出的要素灵性并与其建立关系态;二是第二结构系统要素能够提供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之所需,即第二结构系统愿意提供或提供生命个体所需要的要素。
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建立在生命个体具有相对完备或有一定储存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历史经验关系记忆基础上,实现其与其他生命个体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或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的互补。这样,人类生命个体之间所追求的关系建构,其目标是实现生命个体双方追求其生命最优。否则,生命个体之间难以实现合作式的关系态,即其中一个生命个体难以独立存在。
第二个基本条件,是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所选择的方向性对象。这方向性对象,蕴含该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所需要素,而且方向性对象生命个体不管从现实经验关系记忆,还是历史经验关系记忆,都与该生命个体具备互补性;或者说,方向性对象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也需要该生命个体所能提供的要素。也就是说,生命个体合作的前提是每个生命个体都要具备自身的独立性和对方所需要要件的构成。如果生命个体不具备合作的要件,但还需要生命个体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提供生命个体要素之所需,那纯属于生命个体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怜悯与恩赐”。所以,作为生命个体本身就要有意识地存储“合作要件”,哪怕这个要件是生命个体只能提供简单的劳动服务!“这简单的劳动服务要件”也是高尚的!
5。意志品性
生命个体的灵性决定生命个体具有意向性。而生命个体的意向性——意识,是生命个体与第一、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之所需。生命个体在意识的引导下,与对第一、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构建关系态的过程,即为生命个体的意志体现。然而,不同生命修为的生命个体,与第一、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不同的关系态。这些关系态,直接受制于生命个体具有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和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的影响,其关系的缜密性、逻辑性、持久性等,对生命个体在意识的引导下,所建立的关系态的稳固性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或者说,生命个体呈现着不同的意志品性。由于生命个体的本性决定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然而在追求生命最优过程中,生命个体与第一、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所建立的关系态错综复杂——既有正向关系态也有负向关系态;既有优化关系态也有抑制关系态等,生命个体呈现出对自身意识控制力及其不同的执着程度,譬如,生命个体信仰与追求以及自身情绪控制能力等,即呈现出不同的意志品性。因此,评价意志品性的重要标准有两条:一是坚定性;二是执着性。成就大事者,均具有优秀的意志品性。
6。批判与创新思维
前面讨论过,人类生命个体传承着人类现实经验关系记忆与历史经验关系记忆。但是,人类生命个体在传承其关系记忆的同时,也在发现新的经验关系或完善、改进已有的经验关系。由此可见,人类生命个体在接受人类现实经验关系的同时,也要有批判的精神,即在批判中接受,以期完善已有的经验关系。批判性思维或质疑性思维是人类生命个体灵性的又一表现,即人类生命个体不是简单地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运行的一架机器。
但同时,人类生命个体面临着建立诸多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关系态规律的认识,即形成新的现实经验关系。这就要求生命个体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与生命个体构建关系态的内在规律,促进人类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美好的幸福生活。譬如,人类在科学技术、生产实践、生活实践中,发现的数学关系规律的四大转变——由算数数学到代数数学的转变;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变;由必然数学到或然数学的转变;由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的转变,均体现了批判与创新思维能力。
其实,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创造,都来自人类优秀生命个体批判与创新思维的结果。除此之外,即便是人类生命个体的生活实践,批判与创新思维也尤为重要。
[1]张浩。思维发生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59。
[2]张浩。思维发生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04。
[3]同上书,116-117。
[4]张浩。思维发生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23。
[5]同上书,128。
[6]张浩。思维发生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5。
[7]同上书,136。
[8]同上书,137。
[9]张浩。思维发生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38。
[10]同上书,174。
[1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1。
[1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201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