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第2页)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第2页)

因此,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之前,政府公共部门的支出无论在每一个领域还是在总额上都应增加,以使社会净收益最大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也可通过绘制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曲线,来获取最佳教育投入量。

在实际应用曲线法时,靳希斌(2002)总结了三种途径:一是教育投资总量曲线——通过绘制教育投资量与国民收入增长量的关系曲线来确立教育投资量,教育投资总量与社会经济需求相一致时,国民收入随教育投资总量增加而增长,反之则会下降。因此,一般来说,该曲线的顶点就是合理的教育投资量。二是最佳教育投资量曲线——通过绘制教育投资量与收益率曲线确立最佳教育投资量。这种方法选择了两个制约因素,即个人能力和教育投资来源。选择边际成本(MC)小、边际收益(MR)大处作为最佳教育投资量。三是教育投资比例曲线——通过绘制教育投资比例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曲线确立教育投资比,国民收入最高点对应值则为最佳投资比例。

四、教育投资评价

所谓“教育投资评价”(TheEvaluatioio)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省份或一个县(市)范围内的教育投资多项指标进行合理性评估。教育投资评价的目的是为教育投资的科学决策服务,为决策部门提供思路,提供教育投资监测数据,便于社会监督,以完善全国教育投资评价监测制度,使教育投资更为合理。按照教育投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教育投资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及社会投入,称为社会教育投资;一种是家庭和个人投入,称为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评价分析框架,如图5-3所示。

图5-3教育投资评价分析框架

按照教育投资的不同影响范围,可以把社会教育投资分为教育外部投资和教育内部投资两大方面,社会教育的投资评价也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是对教育投资外部效益的评价,内部的教育投资评价主要指区域(国家—省区—县市)教育投资评价和学校教育投资评价。在教育投资评价中,除了对整个区域以及整个学校教育投资评价之外,还有一类评价涉及单独的教育投资项目,也就是对某个地区或某项工程的专项投资评价。教育投资项目评价也就是对某个专项投资的评价,这与教育内部投资评价有交叉,但考虑到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特殊性,教育投资项目在教育经费使用过程中的重要性等,也将教育投资项目评价作为社会教育投资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教育投资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筑。

1。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评价

对教育投资总量的评价,主要分析教育投资在总量上是否满足了区域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考察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主要指标——GNP(或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否合适,是否符合本地区特点来评价教育投资总量是否合理。公共教育投资的努力程度评价指标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或GDP)的比例。财政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评价指标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2。教育投入的进步程度评价

分析教育投资增长速度是否达到法律、政策性的规定,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是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事业费是否增长,生均公用经费是否增长,以及人均教育经费是否增长等方面的指标。

3。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评价

分析教育投资的分配是否合理,主要评价教育事业费与教育基建费的配置比例,反映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基建投入水平;教育事业费中公用经费所占比例;教育事业费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中的分配比例;不同教育类别例如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中等教育经费的比例等;此外还要评价各级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差异,以考察财政教育资源对各级各类学生分配的公平性。

4。教育投资利用效率评价

评价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指标相当多,有教育成果数量、教育成果质量、教育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教育物力资源利用效率和教育财力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教育规模效益指标等。其中,教育规模效益指标和代表教育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生师比是最常用的反映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如果学校规模太小,不能充分适当运用教育资源,就会导致单位学生培养成本偏高的不经济现象;但如果学校规模太大,又会衍生人际关系淡漠及行政僵化等不经济现象。唯有适度规模的学校才能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

五、中国公共教育投资情况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公共教育投资比例是偏低的,甚至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统计结果显示,OECD成员公共及私人用于教育的花费占GDP的6%以上,每年大约有15500亿美元。[8]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80年以来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基本保持在4。9%以上,欠发达国家也在3。8%左右,转型国家总体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如表5-1所示。

表5-11980—2012年世界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的变化可分为六个阶段:(1)1978—1990年,公共教育投资比例时高时低,呈现不规则变动。(2)1990—1995年,公共教育投资比例持续下降。(3)1996—2002年,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平稳上升。(4)2003—2004年,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呈现短暂下降趋势。(5)2005—2012年,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呈较大幅度持续增长态势,最终于2012年突破了4%的目标值。(6)2013—2014年,公共教育投资比例虽出现小幅下降但仍保持在4%以上,如图5-4所示。

图5-4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1978—2003年数据来源于教育部财务司,全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2004—2014年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当然,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进行算术平均的方法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因此,应当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的影响。但不管怎样,教育经费不足必将会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来看,在“后4%时代”我国教育投资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历史欠债问题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支出和校办产业减免税等。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的目标到2012年真正实现,期间多年存在欠账现象。尤其在2006年以前财政性教育经费,无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大多年份均未超过3%。例如,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084。8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82%。因此,为弥补历史缺口,我国的教育财政投入需要给予“补偿性增长”。[9]

2。教育投入水平与需求仍存在距离

2004—2012年的八年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呈现连续增长之势,终于在2012年达到了4。28%。到2014年,这一比例已经连续三年突破4%。然而且不论自2013年以来出现的投入下滑趋势,即使是2012年4。3%的历史最高水平不仅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5。4%的平均水平,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7%的平均水平,如表5-1所示。此外,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相比,与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相比,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在扩大教育投入方面的努力依然不应懈怠。

3。教育经费结构不合理、来源渠道过于单一

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是国际共同趋势,从表5-2中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先下降后上升的数据看,近年来教育经费结构不合理、来源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依然没有得以改善。自2006年以来,这一比例不断走高,到2012年甚至高达80%以上。在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过于单一的来源渠道也增加了保障教育经费的压力。因而我国的教育投入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以调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表5-2(a)2001—2005年预算内教育拨款与财政收入变化

表5-2(b)2006—2011年预算内教育拨款与财政收入变化

表5-2(c)2012—2014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与财政收入变化

续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