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第二节 教育收益(第1页)

第二节 教育收益(第1页)

第二节教育收益

教育是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行为:它既是投资行为,也是消费行为。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就会涉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在经济学中,如果投入大于产出,说明这种投资行为是不合算的。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则说明这种投资产生了收益。当把教育当作一种消费行为的时候,作为消费者,我们都希望能够买到“物超所值”的物品,即我们所付出的成本要小于购买到的商品的价值。换句话说,当学生付出成本购买教育商品的时候,就是希望教育能够带来丰富的收益。

一、教育收益的含义

“教育收益”(Returion)是指教育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好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是教育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从教育资源投入、利用到教育产品(毕业生)产出的过程,是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的劳动过程。与其他劳动过程一样,教育过程也有一个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问题。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参加工作的起点工资比一个小学毕业生参加工作的起点工资高100元,那么我们可以说这100元就是因接受教育而增加的收入减去他因上学花费的成本如书本费、学费、交通费等,即教育带给他的收益。这一部分可以称为“教育的经济收益”。此外,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巨大的影响。正面的、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更加成熟、睿智,而这种变化对人本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即“教育的非经济收益”。从社会角度讲,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人们因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自己的素质间接地减少了社会犯罪现象的发生,政府机关因雇用高等教育人才而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因接收了高技术人才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等,都是教育为社会带来的好处。但是,教育还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负收益。对不爱学习的学生来说,上学成为一种痛苦的经历。现代社会出现的篡改电脑程序、伪造信用卡等智能犯罪正是教育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与教育收益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教育效率”(EfficyofEdu),它指的是教育的直接产出(学生学习成绩、毕业率、巩固率等)与教育投入的对比关系,而教育收益指的是教育的间接产出(个人收入的增加、消费的获得、国民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的改善等)与教育投入的对比关系。

二、教育收益的分类

通常人们用个人税前收入和整个社会支付的教育成本的对比关系来表示教育给社会带来的收益,而通过考察个人税后收入与其支付的教育成本来理解教育给个人带来的收益。教育的收益是多方面的,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收益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

教育收益的基本分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首先,根据获得教育收益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教育收益分为私人收益和外部收益。“私人收益”(PrivateBes)指受教育者自身从教育中获得的收益;“外部收益”(Exters)或“社会收益”(SocialReturns)指除受教育者以外,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的收益。其次,根据教育收益是否能够用货币度量,可以把教育收益分为市场化收益和非市场化收益。“市场化收益”(BesofMarketization)指从教育投资行为中获得的可用货币度量的收益;相应地,“非市场化收益”(Returnsofion)指很难或无法用货币度量的教育收益。但是,从基本分类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收益仍显过于宽泛,不容易把握。为此,在这两种维度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分出四种类型的教育收益,如图6-1所示。

图6-1教育收益的分类

1。教育的市场化私人收益

所谓教育的“市场化私人收益”(PrivateBesofMarketization),就是受教育者从教育中获得的、最终可用货币度量的收益(一般指个人收入的增加)。教育的市场化私人收益含教育质量的收益和教育数量的收益两种类型。前者指在受教育年限不变的情况下因教育质量的提高而获得的收益,后者指从增加的教育年限中得到的收益。

受教育数量与个人收入的正相关关系在实证方面得到了广泛证明,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总是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获得更高的收入。在经济分析中,这一关系可由年龄—收入曲线反映出来,受学校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在任何年龄段上的绝对收入水平都处于较高位置。“个人教育投资收益”(BeofPersoio)指的是因个人受教育数量的增加而带来的市场化收益。传统观点认为,在接受相同教育年限的情况下,较高质量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生产能力,获得更高的收入,这就是教育质量的收益。然而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教育质量(用学习成绩、能力测试成绩等指标衡量)与个人收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难以得到普遍的证实。美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卡诺伊(oy,1999)认为,教育质量对未来收入的影响可能主要在于它能够改变一个人做出接受更多教育的决策,即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有可能进一步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从而由增加的教育数量中获得经济回报。根据这种观点,教育质量对市场化私人收益的影响很可能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明瑟(Jaincer)描述了一张代价效益分析图[3],如图6-2所示。明瑟认为,决定一个人就业后是否继续参加培训的问题,要考虑到教育程度的提高与经济收益提高的相互关系。若某人就业后不参加培训,那么他的收入曲线为Wδ,参加培训后则他的收入曲线由低升高斜率加大而变为曲线W,比较直观地突出了培训期所放弃的收入(αδ)与受训后全部可能增加的收入之间的关系,即α一般趋向大于αδ。此方法既可加总计算全部收益,又可具体计算某年收益。从方法上讲,它既可用代数、几何求解,又可用微积分处理。鉴此,此图后来为教育经济学者普遍地改编使用,教育成果的效益分析就从在职培训延续到了正规教育,并扩大到了全部教育。

图6-2明瑟的教育代价效益图示

2。教育的非市场化私人收益

接受教育不但能给个人带来货币化收益,还能增加其一生中的非货币化利益。第一,教育具有消费收益。如个人在受教育期间从求知活动中获得乐趣,一生中从阅读、艺术欣赏及其他娱乐活动中享受到快乐等。第二,教育产生消费者选择效益。即在相同的预算约束下(或相同收入水平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能够选择效率更高的商品组合和服务组合,产生更大程度的效用满足。第三,教育改变储蓄行为。实证研究表明,人们接受的教育越多,通过储蓄行为防范风险的意识越强,因而教育水平与储蓄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第四,教育提高家庭内部生产力。特别是由于妇女参与家庭事务处理的效率,而这些活动发生在市场之外,其效率的提高很难用货币来衡量。第五,教育改善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表现为延长预期寿命、减少患病可能、增进配偶健康等。第六,教育促进婚姻选择效率。通过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年轻人容易找到在家庭地位、收入能力和性格品质等方面与自己相符的配偶。也有研究发现教育程度高的人离婚率和再婚率都比较高,对个人来讲,这是有能力对自己的婚姻状况进行及时调整的表现。第七,教育影响生育行为,进而影响私人非市场化收益。在宏观层面上,一个国家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婴儿出生率越低;在微观层面上,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生育的孩子越少。

3。教育的市场化外部收益

教育的市场化外部收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能促进经济增长。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便一直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丹尼森和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等。有关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西方经济学家运用的方法有增长核算法、教育收益率法和跨国比较法,苏联学者采用的方法是劳动简化法。结果都证明教育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有很大的贡献。其次,教育影响收入分配。教育对收入分配作用的研究始于美国经济学家明瑟,后来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扩展和教育机会的分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关于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而足。有的研究发现教育扩展会减少收入不平等;有的研究发现教育可能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有的研究则支持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倒U型”关系,即在教育扩展初期,收入不平等会扩大,而到教育扩展后期,收入不平等会缩小。至于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程度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关系,也不存在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在某一时期,教育不平等的降低会带来收入不平等的减少,在另一时期则伴随着收入不平等的加剧。总体来看,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远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且在改变收入不平等的过程中,与劳动力市场供给方(劳动者的个体特征,如个人的能力、受教育程度等)的作用相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方(如宏观经济波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变迁、工资歧视等)的作用可能更具有决定意义。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还表明,为了使教育更有效地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必须使人力资本与其他生产性资本(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相结合,并在政策上更平等地分配土地和股本,鼓励竞争以及提供开放性的竞争市场。

4。教育的非市场化外部收益

教育还能给全社会带来各种很难或无法用货币度量的非市场化外部收益,包括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保持社会的公平性和流动性、增进技术的变革和普及、稳定社会秩序和减少犯罪、增进公民的法制意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等等。

5。教育的代际收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