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 >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第1页)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第1页)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家庭是塑造个人品格的第一所场所,青少年学生心灵和品格首先在家庭中形成,然后才会在社会生活中磨炼成熟起来,这是自然的秩序。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要调动起家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学生为基础,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共同目标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交往关系;也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育人使命的新型教育方式。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必然有一个由不了解到了解再到配合默契的发展阶段。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在建设与家长的关系中,要充分表现出教师的职业道德。

一、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

(一)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教育伦理关系的依据

1。学生作为纽带,要求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关系

学校与家庭由于学生这个中介、桥梁、纽带建立联系,两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不以任何一方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家长与教师有着相同的教育对象、共同的愿望、一致的社会责任。因此,家长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是一种协作关系。因此,教师与学生家长需要建立正常、和谐的合作关系,协调一致地教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认识,与学生家长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教育伦理关系。

2。社会分工要求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社会伦理关系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教师与家长虽然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但都有自己的专业与专长。教师在与不同职业的家长沟通时,应该注意家长的工作性质,平等地对待不同职业的家长。随着我国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快速上升及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很多家长的教育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改变了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绝对的权威。同时,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是社会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可见,教师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二)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的特点与指导观念

教师与家长的平等合作关系,表现为社会地位的平等性、双方联系交往的互相尊重、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配合。教师与家长平等合作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师除了道德上的威望,对学生家长无任何权利可言;二是由于教育学生是教师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和所有的家长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三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主动协调的态度促进与家长的平等合作伦理关系。

学校和教师在家校关系上的指导观念是:建立以学校为指导、以家长为主体的双向合作关系,家长在家校关系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发展教师与家长双向互动、相互学习的关系,教师在家校关系中由绝对权威转变为相对权威;家长与教师以学生(孩子)的个体发展为教育目的,改变单纯从学校和教师出发要求家长配合的社会性目的。

二、尊重家长的人格

在与人的交往时应该尊重对方,这是对一般社会成员普遍的、起码的要求。学生家长是教师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合作者,更要求教师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这既是社会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也是教育伦理基于教育劳动的特点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一)当教育过程中发生困难时,教师要耐心和克制

班主任要与家长保持平等的关系,保证交流渠道的通畅。和学生家长一起研究教育学生的问题时,要用征求、商量的口气,一般来说,当对学生的教育活动比较顺利时,教师和学生家长发生矛盾的可能性比较小。当学生犯错误时,尤其是当学生反复犯同一错误或相似的错误,教育过程不是很顺利时,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发生不尊重家长的言行,从而导致家长对老师心生怨意,甚至导致两者间的矛盾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注意:一要反思学生所犯的“错误”是一种错误,还是学生心理需求的自然表露,抑或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二要探讨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找准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以便有效解决问题。三要端正对犯错误的对象,不应该迁怒于学生家长。

(二)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

教师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并对正确的意见积极采纳,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地,家长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校外的情况,且家长也比较注意学生教育,教师要虚心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密切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家长,是教育公正的具体表现

教师在工作中不能抛弃任何一个学生,同样无权拒绝和任何一位家长的合作。教师应该主动协调和家长们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学生活动中的作用和积极性。教师不但要与表现较好的学生家长沟通,更要与处于后进学生的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发挥合力作用,共同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一)教师建立与家长良好沟通的要求

1。熟悉家长特点,密切联系家长

面对职业、经历、社会地位与身份、文化程度等不同的家长,教师要进行研究,掌握因不同心理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家长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交往方式。这需要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注意观察和分析家长的实际,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也是教师敬业精神的一种体现。同时,教师要保持与家长的联系,与家长建立情感,只要是学校布置的重大事项,都要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理解,争取家长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2。理解家长,倾听家长的意见

教师与家长交往,首先要以教育工作者的胸怀去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去倾听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建议或意见,从而奠定良好的交往基础。任何一位家长都由衷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校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为将来步入社会积蓄竞争力量,对于家长的期望,教师应该予以充分理解。面对教育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能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这是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只有做到这一步,让家长感到教师与自己的心是相通的,教师的所想所为是为孩子的前途考虑,才能逐渐与教师的想法达成共识,共同设计教育、帮助孩子提高的方案,并找出教育的最佳途径,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3。坚持主动交往,避免推卸责任

学生是社会人,他们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和家长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坚持主动交往,避免推卸责任”,既包含着教师在处理与家长关系中的主导性和教育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学校、是教师,也包含着教师要主动帮助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与家长沟通的渠道,使家、校密切配合,提高育人效果。

4。在合作中共进取

教师所接触的是职业、身份不尽相同的家长,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不同的方面给教育工作者以启发和帮助。因此,在强调家庭和学校教育力量整合,强化家长参与教育管理的形势下,主动与家长交往,共同探讨育人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注意开动脑筋,讲究方法,要认识到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集中起家长们的才智,树立起家庭教育的典范,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尝试,不仅对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有帮助,更可以为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结合的教育模式积累有益的经验。

(二)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途径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往,既具有一般人际交往所应有的要素与功能,又不同于一般交往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进行。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也要注意拓宽沟通的正常渠道,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有以下几个可供参考的方式。

1。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查找学生问题行为原因的重要手段。学生的行为总是带有家庭的印记。为了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家长进行访谈。

根据目的不同,家庭访谈可分为了解性家访、专题性家访、沟通性家访三种类型。了解性家访的任务主要是了解学生、家庭、家长等的基本情况。专题性家访是对少数学生的特殊问题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家访,适用于有特殊表现或问题的学生,内容主要是向家长报告其子女的特殊表现或问题,商讨共同教育的方式方法。沟通性家访旨在与家长交换信息、增进感情,以取得家长的良好配合,适用于因学校、家庭彼此不了解而产生误解或分歧,造成配合欠佳的少数家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