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 第一节 道德(第1页)

第一节 道德(第1页)

第一节道德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社会现象,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一、道德的起源

在动物界,弱肉强食是普遍的生存法则。在“人猿相揖别”的那一刻,人类的这种生物属性并没有消失。从“弱肉强食”的动物本性到现代“文明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道德的出现及其行为规则体系的不断完善,是人类自身进化史上极其重要且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道德究竟是如何起源的?简单地说,道德起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是群居的人类为了在共同生活中和谐相处所必需的“调节器”。从词源学上看,西方话语中的道德(Morality)一词源自拉丁语Mores,意思是指传统习惯和习俗。在我国,“德”字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道”和“德”在中国历史上最初是分开使用的两个概念,各自有自己的含义。“道”原指道路、交通规则,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西周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明德”的思想。正如《尚书·康诰》中说,“克明德”“德裕乃身”,何尊铭文上说,“恭德”。这里讲的“明德”,具有修身正心、教化民众的意思。在汉语中,“德”与“道”意义相近,即人对“道”的获得,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

“道德”在中国早期文献中的具体表述,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行、品行、王道。“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秦时韩非子则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唐朝韩愈在《原道》中说:“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二、道德的本质

不管是中国的“道”和“德”,还是西方的“风俗”与“习惯”,都包含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近代科学大发展之后,科学逐渐分门别类。按照现代学科分类,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范畴。从伦理学意义上讲,“道”指做人的准则和规矩、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透过现象看本质,认为道德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这种行为准则和规范首先是人头脑中的一种认识,当这种认识成为人类行为必须遵守的信念时,道德对人类行为强大的约束力与控制力便充分显现出来,从而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力量。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在社会和民众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发挥多大的作用,与人们对道德功能的认识分不开。

三、道德的功能

道德一经产生,在人类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说来,道德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题。在这一层面,道德是一种认知,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认识自我和创造人生的指南,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犹如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二)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思想,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三)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道德是向善的,它通过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誉观、正义观和幸福观,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一旦人们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它会通过内在的道德良知、外在的道德舆论进行评判,敦促个体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评价功能

是非、善恶、美丑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判断,作为评判善恶标准的道德,广泛渗透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并广泛干预社会生活。人们常说道德无处不在,就是这个道理。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不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另外,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须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

中国以儒家文化为道德根基,儒家“以德服人”的道德偏好进一步发展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文化,使“德治”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重要的统治策略,是我国封建社会能够延续两千多年、基本做到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思想保障。的确,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往往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内心信念的力量来发挥作用的,一旦在人们的思想上扎下根来,就会成为人们“内心的法则”,发挥着强大而持久的道德影响力、约束力。从历史的眼光看,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从发展的眼光看,道德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自我更新机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

四、道德的分类

道德虽然在概念上只有一个,但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比如道德从主体大小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从实施途径的角度可以分为直接道德和间接道德,从实施范围的角度可以分为对内道德和对外道德,等等。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历史形态。相应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将道德区分为五种类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